低挫折商是怎么被炼成的人生哲理

2019-08-05人生哲理

  把一个坏苹果和一个好苹果放到一起,好苹果也会变成坏苹果。

  这个道理很简单。然而,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将“好苹果”和“坏苹果”捆在一起,结果孩子身上的那些“好苹果”逐渐也变成了“坏苹果”。

  我们国家的孩子普遍被认为经不起挫折,并且,较一致的看法是,溺爱导致了这一结果。

  然而,最近和几个家庭的聊天令我认为,这一看法是片面的,溺爱未必就是孩子们低挫折商的主要杀手,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听话,常使用要挟的方法。

  所谓要挟,即,如果你在事情A上不听我的,那么我就剥夺你在事情B上的好处。

  这样的做法导致了挫折扩大化。假设事情A是一个问题,而事情B本来不是问题。那么,当父母们使用要挟的做法时,就是将事情B和问题A捆绑在一起了。这时,坏苹果效应就发挥作用了,因为问题A这个坏苹果事情B这个好苹果被捆绑在一起,于是事情B也被感染成坏苹果了。

  并且,假若父母们常使用要挟的手法,那么挫折就会不断扩大,最终,事情C、事情D、事情E等等全被感染成了坏苹果。

  这样发展下去,孩子最终会形成一个糟糕的心理机制:他一看到一个小问题的产生,立即就担心一个很大的恶果出现,于是对这个小问题非常恐惧。这就是所谓的经不起挫折,也即低挫折商。

  小知识:挫折商

  挫折商的英文简称是AQ(AdversityQuotient),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1997年,斯托茨在《挫折商:变挫折为机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挫折商。简而言之,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2000年,斯托茨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一书,从此以后,AQ成了职场培训中的重要概念。AQ不只是衡量一个人超越工作挫折的能力,它还是衡量一个人超越任何挫折的能力。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一家电信公司的销售数据表明,高AQ员工比低AQ员工的销售额高出141%。其他研究也发现,高AQ员工的生产能力、创造力和沟通能力,也显著好于低AQ员工。并且,高AQ的病人在手术后恢复得也远比低AQ的病人快。

  不要把一个坏苹果和好苹果放在一起

  低挫折商的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挫折扩大化,即当事人会将一个挫折的恶果延伸到其他方面。于是,他们遭遇到一个挫折事件后,很容易会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一个挫折事件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他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让他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相反,高挫折商的人较少这样做,他们会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

  挫折扩大化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最近听了几个家庭的故事后,我认为父母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很经典地反映,挫折是怎么被扩大化的。

  刘太太带着10岁的儿子壮壮去儿子最要好的小伙伴林林家做客。本来的计划是吃完午饭后两家一起去游泳,而游泳是壮壮特别喜欢的活动。

  然而,吃饭的时候,一个不愉快的事发生了。当时,壮壮打了一个喷嚏,林林正好坐在他对面,结果一些唾液的碎末喷到了林林的碗里。

  刘太太看到了这一幕,希望儿子能向林林道歉。没想到,壮壮没有道歉,而且迅速大口吃完饭后,随即去了客厅里看电视。

  刘太太很生气,也觉得有点丢脸,认为儿子实在太不懂事了,于是跟着去了客厅,并要壮壮去道歉。壮壮很不情愿,认为妈妈是小事大做,毕竟林林和林林的妈妈都不在乎,为什么非要去道歉,并且他也不是有意的。

  看到说不动儿子,刘太太变得更加生气,她对壮壮说:“如果你不道歉,那么别想去游泳。”

  壮壮听到妈妈这么说,一下子失控了,他向妈妈喊道:“不去就不去,我根本不喜欢游泳。”

  接着,壮壮向外面跑了出去,但跑到林林家门口的时候,被刚回来的林林的爸爸给拦了回来。林林妈和林林对刘太太说,他们并不生壮壮的气,毕竟壮壮不是有意打喷嚏的。最后,两家人还是去游泳了,但在游泳池,壮壮一直坐在那里生闷气,游泳对他的诱惑力已明显降低了。

  听了刘太太讲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她,当时怎么想到了用游泳作为条件以换取壮壮去道歉的。

  刘太太说,她知道壮壮喜欢游泳,因此,她想用限制壮壮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换取他的道歉。

  当然,她失败了。

  “并且还造成了一个糟糕的副产品,”我对她说,“你儿子对游泳的兴趣也明显减少了。”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意义的故事,它经典地显示,一个好苹果(对游泳的兴趣)是怎么被一个坏苹果(打喷嚏事件)给感染的。

  并且,在和刘太太和她的丈夫的交流中,我发现,限制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B以迫使他在事情A上向妈妈让步,已成了刘太太一个最常用的“教育”方法。结果可想而知,壮壮的兴趣爱好点明显有日益减少的趋势。

  “那我该怎么办?”刘太太问我,“难道就听任他做了错事也不道歉?”

  刘太太这样问,就好像是,她面临的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听任儿子打喷嚏不道歉,要么就是用不去游泳做威胁以迫使儿子道歉。

  当然不是这样,因为除了这两个选择外,还有其他许多种选择。仅仅在如何面对儿子打喷嚏这件事上,就有许多种选择,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智慧去面对这件事。

  但无论如何,应有一个原则,就是把打喷嚏不道歉这件事当成一件独立的事来看待,而不要掺杂进其他事情,否则很容易产生“坏苹果效应”,让挫折扩大化,本来只是打喷嚏不道歉一件小事,但最终却弄成了儿子险些离家出走的大事,还制造了一个副产品——小家伙对游泳的兴趣减少了。

上一篇:放大你的格局人生哲理下一篇:人生那么短何苦为小事生气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