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生哲理作文锦集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哲理作文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哲理作文 篇1
父亲酷爱象棋,谈棋就来精神气,高兴那会,喜欢和我们念叨棋局,他常说:“别看这小小象棋,学问大着了,这一对一的博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靠的是智慧,靠的是修为,靠的是胆魄。棋局百变、棋势无定,棋走子落,子子关键,一子不慎,满盘皆输,如棋逢对手,细节往往决定成败。都说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却也如此,棋中自有乾坤,棋中自有天地,个中奥妙,多学,多思,多悟,会有收获的。”我是不会下象棋的,从小烦着父亲的这套棋论,听久了,也记着些,今日心血来潮,有跃跃欲试写写这棋论的突兀想法,实属外行论行话,把话说清楚,亦不怕贻笑大方了。
父亲下棋风格稳健,棋思慎密,棋路清晰,一步三看,绝不悔棋,这也许和他曾从事财务工作经历有关,性稳,心细,思密,遇事不急,办事稳妥,思路宽泛,前后照应。知晓父亲喜好象棋,是在80年代初期全家团聚时。那会我们住部队大院,通走廊的四合院里,没有秘密和隐私可言,从四楼就能闻父亲和棋友们激烈对弈和声,感知战场硝烟气氛,连落子声都那么清脆有力。父亲下棋属实力派高手,对弈思虑时不闻其音,喜静静思索。其实最闹乎的是观棋者,比博弈者还紧张还激动,看到某些自认为的疏漏时,便迫不及待的一展棋才。争论就此开始,各说各理,越说越热烈,越说越激昂,辨析声越来越大,且声声铿锵有力,棋友们常如痴如醉得忘记午饭和晚饭时间,不知哪家小媳妇冷不丁怒吼一声:“吃饭了!”才有惧内者悄然陆续离开。父亲是不会轻易离局的,要待到杀完那盘才兴冲冲颠回家,母亲气愤不语的把热好的饭菜上桌,父亲赶紧坐下提筷猛吃,嘴里嘟哝似是还高兴着道:“今日不错,三盘皆赢。其实那对手实力不错的,只是性子过急,棋风不稳,细致不够,尾盘胆小,放弃太早,输棋正常。还是和我那老搭档有拼头,那家伙下手准,狠,稳,不急不躁,不紧不慢,思路活络,知晓时机,反击时快速锋利,从不弃棋,实属个中高手。这棋思、棋路,棋风看人生啊!”又是棋理,全家烦着,埋头吃饭不理他,父亲自言自语却是蛮乐和的。
其实,吃饭论棋,是父亲的一贯作风,也不管我们懂否,谈棋局时神采飞扬。这么多年了,我还大致记得些。他说这象棋开局方法多,开局要变通,立意在棋先,大多数棋者多用适合自己思路风格,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开局。这出招思路清,线路明,主旨准,基础则牢,才利于中局的稳步发展。棋到中局,既是博弈争夺阶段,又是对峙防守阶段,各露风格,各显招数,面临“一子错,满盘皆输”的风险。这时,冒进者常有点不管不顾,首尾不接,看大局不细;胆小者举棋慎微,犹豫不决,大局似看得太全,担心顾虑多;矫健者自是心中有数,应对自如,遇问题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思量再三而后行,步步为赢;至尾盘,快见胜负了,心性不稳之人见败势定,多弃子放弃;有沉稳者会分析局势,采取办法,用尽手段,让棋局输得好看些;当然,也有高手决不认输,能在败局中磨合多时,创造机会,峰回路转,起死回生。这棋路风格也是每个人的个性风格,思想风格,做事风格,谁能战胜自己,笑对人生,完美人生,自是一目了然。
有时想,父亲爱和我们谈棋局,一则是他爱棋的原因,另则是在用棋理教育我和妹妹吧。想来,下棋看似对手很明朗,就是坐在你眼前对弈之人,其实不然,真正的对手却是自己。在对弈中,棋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怎样才把它们组合发挥最大的作用,其实就是执棋者本事问题,修炼问题,本事造就大者,则对面的对手不再是对手了。人的一生,就如棋局,外在的对手其实根本算不上对手,真正要战胜的是自我。普通人能用的棋子,就是自己的特长和特点,突出特点,把握特长,发挥潜能,自会有丰富平实的人生;能者,如管理者或企业主,员工和资源即是他们的棋子,调动发挥团体能量和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更好的为社会创造价值,其人生将是璀璨光辉的。
学会和自己对弈,知己知彼,坚持和自己对弈,不断进步,习惯和自己对弈,笑对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人人学会下棋吧。
人生哲理作文 篇2
丝瓜藤蔓与肉豆茎须长在了一起,小孩执意要将它们分开,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为说菜是为了吃的。对于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的小孩来说分辨丝瓜与肉豆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想还事情一个真相。而对于只重结果的大人来说,能吃到瓜与豆才是最重要的。此处并非是想要讨论大人与小孩的问题,只是想借而表达大人与小孩思维的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若视前者为形式而后者则可以视作是内涵。反复思索这个关于形式与内涵的问题之后,又回到“分辨”与“吃”的问题上来。若将这个问题放到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来说,我们便会由此想到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一切的本源。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
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南辕北辙,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越来越执着于“业”,而忽视了“道”,而结果是,一个人即使是头戴金丝八宝攒珠髻,项戴璎珞圈,裙系豆绿宫绦,也掩盖不了身上的“铜臭味”。
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
丝瓜与肉豆,何必执着于将其分开,只要内涵没有走偏,又何必纠结于无关紧要的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