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我语前尘

2020-08-01散文

精美散文:我语前尘

  写了四、五万字,居然还没开始,看来不是心急的人被活活气死,就必然是我出街被人砍死。因而还是隐姓埋名避难为是。

  玩笑。至于为何,基础、心绪与目的,我是打算作回忆录收藏为主。

  大概是习以为常,曾有一段时期写文,同韵的尾字老爱自己冒出透气。又常在暇时不停地“叽叽咕咕”,念出来的并非语言,只随心念而动,多也谐韵。我想,若能记录写出,不知会成怎样,“天书”了。我谓之“心文”。说来说去实与“心琴”同出一辙,异曲同工。此见,古书中常见韵文,有些并非刻意安排。

  那段时期,初学古文而好之,高中而始。于是我几乎把所有课外时间一心用在文学史上。

  后来有人问我会不会因此影响其它学科,“会!”这是我的回答。无可否认发展的不停止,因此关乎人的某一平均水平,如文化水平,总是不断提高的。当专攻于此,突能出类拔萃,其它必然有所落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故而然,也成就了《师说》。或许其它方面,因你能力强,相对整体平均水平尚有优势。但是,不要这么短见,相对你正常本应达到的水平,必是有所下调的。自然,在许多突破性的问题上,可能要求别的能力也要达到某一标准,或突破能带来别的革新。如此相因,是在考验你的认知水平。可以说,这些是布局问题。布局有专向性,因存在许多相并的目的,发展某一功用就先要选取目的,然后就以最大的可能向这个方向发展,不要走废招或弱招,方能成全完美性。整体配合的取舍,确实很重要。放宽说来,又是一个选参照物的问题。又牵到对比了吧?因而,事物之中,此消彼长,得失参半,欢戚与共。乐极生悲是因事先没看到可能悲剧的存在,暗里滋生成蔓藤。

  周先生举了这样两个例子:

  “假如你平白无故地每月给某人一笔惠赠,开始时他会惊讶,渐渐地,他习惯了,视为当然了。然后,有一回,你减少了惠赠的数目,他会怎么样呢?他会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无故地每月向人敲一笔竹杠,开始时他会气愤,渐渐地,他也习惯了,视为当然了。然后,有一回,你减少了勒索的数目,他会怎么样呢?他会感激你。”

  我对此的批语是:“许多人就是无法回视最初的形态。”这是目光短浅、也是得过且过。由此提升一个哲学的范畴,是要将一个小概念抽象融入到一个大概念中,至于这个概念有多大,则要看个人的能耐了。事实上归到最后,排除无意义的总括性,在有意义的基础上,可能也不过是几大体系的一种而已。而这几大体系,多又是互渗互透的,因而又可推到一个整体。在局限的定义里,现实意义的最大,绝大多数是不要求也不可以推到这个整体,尤其在应用上。相对问题本身,这是将简单的复杂化;相对全局,这却是把复杂的简单化。哲学的基本研究法,大概如是,或亦可无法之法。

  插入一点说教:目光短浅与得过且过在现实意义上有时也有积极的一面。既成事实,又无法改变,感激总比怨恨好。且有时看问题,两个长远于一个短浅所见是一样的,不过一个本质,一个表象;而若一个长远,恰恰中圈套。这可归于战略问题,不用于打仗的学士们,面对的是理科选择题的套子。这又是一种相对主义的体现。(注:我“相对主义”的定义与现下通行的似乎有区别。)

  从高考的角度出发,这段时期本是用于补差的,无奈啊,我的英语水平,实在是全班倒数的。五年级至初中,尚存爱国心的偏激,同时又因逃避,即挟恨历史的屈辱,亦小视西方的文化,故而从未多用一点心来学。自作孽不可活了。而整个高二又迷于三科理科竞赛,本以为会有点搞头,只道个伤心人梦又一碎。不!三声脆响。不过有时真应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然今日也不会有此行径。高三时临阵磨枪,算赶个中等水平,不料——事实上,最后80天我已有点不在意了。因由后语,其中的付出,实在没人知道。

  作为一个只能自责的受害者,有点现身说法的味道,我今日的想法是:文化无罪,各有千秋。且作为对等的另一体系,更益于互见利弊,取长补短。自然,也不一定必要相兼。像我,实以中学为主,待自身发掘将近,为求精益求精,也可能唯涉西学概要。这是我暂时的总体布局,心性所致,未必墨守。因为西方有的不过是“浪漫”,与“清雅圣洁”的境界差得太远。不久前写了篇《适心词析》,辨了三组词义,以为乃心学正篇之始,中“雅俗”一辨有对“浪漫”的评析,君有见:

  适心词析

  人心兼杂万有,不同人比重不同而已,是矛盾的循环,简化只说矛盾吧,且更清晰一些。现实中的每个人都可当作两个“我”,是矛盾的两种心态集于一身之故。是以每个选择都存在二律背反,不过因比重不同有所权衡。而不同人处不同立场,如政商农工诸类各得其解,未免彼此不服。概念的规范,有些可以清晰,有些必须模糊,但存在的却许多颠倒了,需整饬一番。故在此提出“适心”二字,意在把握普遍的心理共性,综合各个立场,使绝大多数人适从于这个概念,而无明显的分领之患。(篇幅问题,作略析,故未能详尽透彻,有些概念更无法展开。见谅。)

  所有理论都需一个前提为依据而延伸,“适心”论的前提是“人本性”,一种需索多于奉献维持自我存在,从而绽开俗成的价值观、人生观,判定是非善恶高低的约定标准。大概就是以道德形成的原因为依据。我的思维体系主体:“相对主义”与“局限主义”这两种动静相承的矛盾分合体。虽同样踏不出循环的圈子,却能以循环中的某一枝节解释另一个枝节,在“局限”中达到稳定,在“相对”中保持平衡。

  唯物?唯心

  这是两个绝对化的概念:唯物以“物质形态”为局限,本质脱于“人”;唯心以“意识形态”为局限,本质驻于“人”。立场不同,彼此间的理解也不同。矛盾构成了最简单的“二体循环”。统一的方法是同时承认两个立场,各以其是,各却其非(也就是为何要当作有两个“我”),这是从“进取”这个相对“人”化概念出发的。由于人是必然的媒介,故要做到脱于意识之外,判断所属的特性,而融于意识之中,更好地实现满足“人本性”所引出的善念。

上一篇:随笔序言:我语前尘下一篇:优美随笔那年我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