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抒情散文

2018-12-18散文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一条条连接城乡、贯通南北、纵横东西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通往村村寨寨的水泥马路,不仅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强力推手,而且也成了党和人民紧密相连的纽带和连心桥。

  ——题记

  家乡的小路,宽不过两个牛车小道,是哪个朝代修的无人知晓。只知道数百年来它一直蜿蜒在千山万壑的仄弄里。小路两旁,一年四季有山花野草为它装扮,小路的天空,常常有成群的云雀在云端鸣唱。路上的车辙,如同历史的长河,一头系着行色匆匆的过客,一头系着山野的寂寞和冷落。坑坑洼洼的泥路,任凭艰难和疲惫赶路的行人在它的身上践踏。风声猎猎,马蹄踏踏,汇成了飞扬飘拂马鬃的流韵,汇成了尘土飞扬的流云,汇成了山野中司空见惯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条家乡的泥土小路,曾盘桓着父辈远乡驮盐的马帮,亦延续着童趣赤脚撒欢的足痕。记得在路上匆匆行走的行人,一个个都背负着生活重压的担子,只知道机械地迈动沉重的双腿,只知道弓着身子一步一瘸地忙着赶路,以致顾不得一瞥两边山雨空蒙的胜景,亦不屑耳畔鸟语花香和竹籁的萧瑟,任凭岁月在匆匆的过往中留下历史的皱纹。

  行路的艰难,不时激起了诅咒、跺脚、吆喝的组合。那沉沉稠稠的辙印和足迹,重复着生活的重负和艰辛,那铃铛脆响的音符挑逗着被尘埃蔽满胸膛的心火,惹出了一串又一串连荤带素的脏话。

  人们年复一年地在这条土路上奔忙,以顽强的承受力去迎接春雨夏日和秋风冬雪的煎熬,听任命运的驱使,永无休止地逢山爬坡,淌水过河……

  小路的辙印和足迹,是历史的见证和无奈。我渴望改变乡间小路的状况,因为我和这条小路实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人生记忆里,我启蒙读书时走的是这条路,长大入城工作回乡探亲时,依然要靠“11号”丈量这土径上的坎坎坷坷。往返土路的疲惫和艰辛,让我充满了对城市水泥马路的憧憬。特别是一次清明回乡祭祖的途中,汽车爬坡的情景,更让我刻骨铭心这条乡路的险恶。家乡穷就穷在没有坦途的份上,苦就苦在没有通向山外宽绰的捷径。这进不去,出不来的尴尬,实在是拖累了家乡脱贫致富的步伐。在世世代代饱尝行路之难的乡亲,终于悟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朴素道理。但苦于资金,美好的愿望依旧像美丽的肥皂泡一样无可奈何地破灭了。直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决定投资6000多亿元建设乡村公路时,乡民百年圆梦的夙愿才得以实现。

  如今,在祖国960平方公里版图上的高速公路和其他公路,已为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担当了大纲,高铁和民航的发展也成了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力推手,加上长期滞后的乡村。

  公路的修通,真正彻底改变了村村寨寨出行的状况,一个路通财通、政通人和的盛世正在呈现出民族振兴的伟大生命力。关注民生并让人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成果的国策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那些世世代代囹圄于行政艰难的广大民众,在心里感觉到的不仅仅是党的温暖,更是一种坚定信心奔四化,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坚强决心。

  俗话说:“因为群星的璀璨,才有银河的壮观。”如今,全国普通老百姓逐渐富起来的状况,难道不正是辉映了党旗的光辉吗?

  时隔多年的今年清明,我又携全家老少回乡祭祖,一条宽敞的水泥马路直接修到了我的家门口,曾经泥泞的乡村小道已经踪影全无。抚今追昔,让我感慨万千:时代进步了,科学发展了,家乡一栋栋高耸的新楼房和这一条条不怕风吹雨打的水泥路,都成了我讴歌中国共产党感恩的音符。

上一篇:思念的抒情散文下一篇:我的忘年交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