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少诗歌成了地沟油

2018-07-16诗歌

  写下这个标题,我的心情十分沉重。自由体新诗诞生已近百年,时间不算短了,但取得的成果却不尽人意,还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诗歌,本是营养丰富的高雅的大众精神食粮。然而,现在不少的自由体新诗歌却成了再造的“地沟油”,成了毒害大众精神的伪劣食品。这样的“地沟油”诗歌,不断地损害着中华当代诗歌的发展肌体,不断阻碍着中华自由体新诗歌修成“正果”。那么,这些“地沟油”诗歌作品到底有哪些弱点呢?

一、食洋不化,东拼西凑

  新诗歌,又叫白话诗歌,是“诗界革命”的产物。为使新诗摆脱旧诗词格律的影响,真正从内容和形式冲破旧诗的樊篱,郭沫若创作的《女神》表现出了彻底的叛逆精神,这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自由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的明显影响﹐如美国惠特曼的诗风对郭沫若等人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形式也为贺敬之所接受,印度泰戈尔等的诗情更为不少人所倾倒。在这个“影响”、“接受”、“倾倒”的过程中,不少的中国诗人丧失了“自我”,对外国诗歌形式直接“拿来”,对外国诗歌意境生吞活剥,取其形,移其意,东拼西凑,写出大量的具有外国诗歌精髓的“中国制造”型诗歌,没有创作出多少“中国创造”型的诗歌品牌。

二、形式散乱,水土不服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诗界革命”是十分必要的。它的宗旨在于打破当时的诗坛那一潭死水般的僵化风气,突破诗歌格律僵死的框框,恢复诗坛的生机与活力。但是,它在“革命过程”中,对中华格律体诗歌的传统否定太过了。当它在文坛上站稳脚跟之后,它自身的弱点也逐渐地暴露了出来。由于自由体诗以注重感情的流淌为重,过分地照搬照抄西方诗歌艺术表现形式,于是常常不可避免地流于散文化,缺乏传统格律诗形式的艺术性,与中华亿万大众固有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相违背,引起水土不服,百病丛生,遭到读者的冷遇。

上一篇:关于诗歌的散谈下一篇:侯以雷的诗歌鉴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