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翰
如果需要一种意向的精神支撑,无疑诗歌是最好的桥梁工具。因为在内心的世界里,永远捆绑不了诗歌理想和追求。除非把诗歌当成一种框架,一种固定模式,但谁也做不到。或者说,做到了,那意义又会在什么地方。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融合体,即使某些意识形态,或者说规范性的把握诗歌的重心,那也只能在一些边缘上找到某种契合。比如报刊、杂志,或者说主流媒体,依然只是站在一种时代的大环境下,但总体要找到符合每位诗人的立足点,同样是做不到的事情。
诗人就是作品说话,诗人就是一种时代的影响力。专注于属于自己圈子,也依然把诗歌当成了一种信仰或者偏性。其实,真正的诗歌,一定需要时代的沉淀,就像矿层,时代给予的风雨,岁月增添的磨砺,也才能蕴含出耐人品读的好诗。
但从文化的角度,需要把诗歌理解简单一些。不能说,没有好诗,就不能算是一个时代的诗人。因为诗歌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符合一个时代的心跳,能够温暖一群诗歌爱好者,同样也是诗歌美好的集大成。
很多年来,笔者对诗歌没有一种深层的理解,其实如今也只是走走风景,看是热热闹闹,真正理解内涵,估计还有很多路需要跋涉。但单单从学习的视角,也是一点自己的浅薄理解,不能深究,只要能够让内心多一些能量,能够在时代的进步中感受一段美好,也同样是一种诗歌的魅力赠与。
记得之前有人告诉笔者,说如今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听到这话,笔者思考了很多。首先,武断的把诗歌未来和现在联系,这是没有远见的行为。其次,谁也不是评判者,更不是未来历史的“审判官”。相对于之前的比如很多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之类大诗人,确实现在看不了太多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