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与孩子说说死亡这件事呢

2018-08-14说说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但人性多倾向生而美好,恐惧死而悲伤。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中,我们无可避免地会遇“死亡”这个自然规律,这需要我们与孩子共同面对“死亡”这个真实课堂。

  小长假后,我们近距离体验了一场真实的“死亡”场景:一女子在小区跳楼自杀了!悲讯不胫而走,小区瞬间被种种猜测和悲恸笼罩......或因恐惧,人们纷纷退避三舍,因为女儿月儿就读的小学就在小区内,物管及时与学校作了应急备案,但消息很快便在孩子们中间传开了。晚上,我们听月儿聊了她直面这一事故现场的思考:

  “我们学校今天没做早操,因为小区有一女的跳楼自杀了(事故现场近学校操场)。”

  “我回家时看到现场有警察,还有一块白布,底下或许就是那个可怜的人(顿了顿,继续说)听说她是一位妈妈,有抑郁症。那么,她的宝宝会知道妈妈死了吗?(孩子想了想)或许,我可以给她的宝宝画一幅画,告诉她的妈妈只是去了快乐的天堂,但永远不会回来了,希望她快乐长大吧......”

  孩子说完自顾自去画画了,画完还弹了首《真善美的小世界》,对目击这一死亡课堂,我们没有避讳,平和听完孩子诉说她的所见所想,欣慰的是,孩子对生命的归依有着天然的理解,没有恐惧,也没有伤感,颇温暖而平静。

  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的父亲去世了,家人怕他伤心就欺骗他说:“你爸爸去国外工作了,要过很久才能够回来。”一个幼儿的母亲去世了,家人不知道怎么跟他谈论死亡,就说:“妈妈出远门了,你要是听话,妈妈就会回来的。”我们的传统礼俗中对死亡话题常怀忌讳,以上回避看似“善意”的谎言,却带有成人自以为是的保护和局限性,谎言下的孩子一度无法了解死亡的真像,也就无从体验生命消逝的意义,唯对生命忐忑和对死亡恐惧便顺理成章了。面对“死亡”,真实的体验并不会导致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真相虽会带来悲伤的宣泄,但惜别后何偿不是一种重生与期盼?!就像游泳,学会后的人都会克服学前对水的恐惧,但不会游泳者是无法感知水中畅游的痛快,我们希望孩子珍惜和尊重生命,便应鼓励他学会勇敢前行。

上一篇:悲伤和苍凉的特色说说下一篇:于丹的名言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