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许多的数学家,那么关于数学家的资料有哪些呢?相关的手抄报内容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家资料手抄报内容:陈省身:数学陶冶我一生
早年在中国所受的教育我于1923年1月进天津扶轮中学。那是一所四年制的高级中学,我获准插班入一年级就读第二学期。该校的数学课程有:第一年,算术,使用中文课本;第二年,代数,使用Hall 与 Knight 的课本;第三年,几何,使用Wentworth 与 Smith 的课本;第四年,三角学和高级代数,分别使用Wentworth-Smith 及 Hall-Knight 的课本。我的老师都很有能力,又极富献身精神,我做了大量习题。到第四年,我已能做许多Ha ll-Knight 的书中引用的剑桥大学荣誉学位考试的题目。
1926年我从扶轮毕业;同年我进南开大学,实际上是跳了两级,因此我从未上过解析几何课。更糟的是,我必须参加南开大学的入学考试,其数学试题中解析几何占很重的份量。考试前的三个星期,我自学了 Young 与 Morgen 的《数学分析》(Mathematical analy sis)如果记得不错的话,我的考卷位列第二。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圆锥曲线的焦点”这一概念令我大伤脑筋,直到几年后学了射影几何学我才茅塞顿开。
进南开大学后,我很快就发现自己做实验笨手笨脚,于是数学便成为我唯一的选择。我有幸得姜立夫教授为师——他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 J. Coolidge,论文题目是关于非欧几里得空间中线球接触变换的。因此,我在大学第四年,花了许多功夫学几何,所读的书中有 Coolidge 的《非欧几何学》 与《圆和球的几何学》,Solmon 的《圆锥曲线》与《立体解析几何》,以及 Castelnuovo 的《解析几何与射影几何》等。尤其使我着迷的是 Otto Staude 的二卷本着作《线构造》。二次超曲面的几何是数学中优美的篇章。我很高兴看到 J. Moser 1979年在可积哈密顿系统和谱理论的研究中继续这方面的工作。(参见3)甚至在今日,研究 Salmon 的东西可能仍是有价值的,至少在我看来是有趣的。
1930年我从南开毕业,去北平清华大学从孙鎕 【注1】 教授工作。孙先生在当时是中国发表数学研究论文的唯一的数学家。孙的研究领域是射影微分几何,他曾是芝加哥大学 E.P.Lane 的博士生。这个主题由 E.J. Wilczynsky 于1901年创立,是那时已经支配几何学近一世纪的射影几何的一个自然产物。我熟悉了这方面的文献,并写了几篇论文,其中包括我的有关射影线几何的硕士论文。继Plücker 与克莱因之后,线几何一直是几何学家们喜爱的主题。事实上克莱因的学位论文就是关于二次线体的,即 Plücker 坐标下的二次方程所确定的线轨 (line loci)。二次线体具有许多背景中也有许多线几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