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最佳路径》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法国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大伤脑筋,后来受到买葡萄的老奶奶“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的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策略,最终所形成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课文语言朴实简明,情节清晰明了。本课内容与前一课《苹果里的五角星》有联系,包含着一定的创新思想,估计学生对此比较容易体会。但是,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所体现了他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路径的设计策略中闪耀着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我认为这才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这将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依据中年级学段教学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并能用钢笔规范地书写,理解“漫山遍野、微不足道、绵延、任其选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感悟他尊重他人,给人自由的人文思想。
其中目标1、3是教学重点,目标3也是教学的难点。
以上目标准备在两课时内完成。
第一课时有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构建阅读话题,激发学习兴趣
板书课题后提问:径是什么意思,最佳又指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后带着自己的问题初读课文,开始课文学习。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句作上记号。学生自学时我巡视,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第三环节:交流学习情况
首先出示生字,指名读一读,重点指导读好“催、择、窄”等字,尤其是“窄”吴方言区等孩子容易读错。接着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子,并结合课文相机理解微不足道、漫山遍野、绵延、任其选择等词。其中“微不足道”估计学生不知其确切含义,要逐字讲解一下。
第四环节:指导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课文脉络。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格罗培斯确定路径设计方案等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自学和交流,学生应该都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指导写字。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要求一看结构,二找主笔,三看笔画。切切实实写好每个字。
以上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策略是紧扣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具体的过程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首先有选择地出示部分词语:格罗培斯、微不足道、焦躁、海滨、漫山遍野、任其选择。让学生读后选择其中几个连起来说说课文内容。这样既复习了词语,又巩固了课文内容,还渗透了文中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人文思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创设问题情境:这个最佳路径是在老奶奶做法的启发下产生的,具体的路径是游人的脚踩出的,你觉得这个最佳路径奖应该颁给格罗培斯吗,他称得上是大师吗?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第二板块,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一般来说,刚才的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问题的引领下,先让学生自主研读第二自然段。在组织交流中,出示重点语句,抓住“40多年、50多次、大伤脑筋、更加焦躁、”等词语引导仔细品读。引导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然后回到切入点:你觉得格罗培斯称得上大师吗?为什么?此时指导学生带着敬意读这几句话,这样真正做到了有感情朗读。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旋转》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本节内容是图形变换的第三学段的学习目标,承接“轴对称”和“平移”,旋转也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现实世界运动变化的最简捷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换的一些性质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似)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含义,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了解观察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旋转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教法与学法
基于教材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类比、归纳、学习。
2.借用多媒体课件与实物辅助教学,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许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顾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与进步。
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探索精神,我将本节课设计为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小结巩固--创新设计,以期望再多样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景,发现新知
首先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旋转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上面情景中的旋转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种运动吗?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钟表的指针,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汽车方向盘的转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进而归纳旋转的定义,并引导学生类比平移的要素总结旋转的基本要素。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概念,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再探新知(体验旋转性质)
本环节通过学生的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口,让学生对旋转性质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展示课件中准备好的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使其中一个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让学生在旋转过程中观察,提出四个问题:
1. 旋转中心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到什么位置?
3.AO与DO的长有什么关系?BO与EO呢?
4.∠AOD与∠BOE有什么关系?
5.旋转角是什么?
6.假设四边形AOBC旋转一周后和开始时位置重合需 60分钟,那么他旋转20分钟时的旋转角是多少?假设它旋转一周需 12小时,那么20分钟它又旋转了多少度的角呢?
带着问题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他们初步感知旋转的基本性质,而后小组观察、交流、合作、讨论,进一步归纳出旋转的性质。
设计意图:在揭示旋转的性质时光靠学生自己的理解是不够的,这里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利用教具演示,课件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进课堂了。小组合作中既促进几何事实的发现,又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加深对旋转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三组题:
第一组:探索图形中的旋转,进一步加深对旋转的认识,学会分析图形中的旋转。
第二组:经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主应用旋转构造简单图形,直观地感受旋转的性质和应用。
第三组:欣赏图形的构造和形成的奇妙过程,作品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学生所知的生活实例出发,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性、实用性,由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旋转的定义和性质,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设计旋转图案使学生的认识过程由感性——理性——感性,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