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布丰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体会文章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由于这篇课文用拟人方法说明事物,语言风格生动具体,属于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让学生一下子就分清平实说明与文艺说明的区别有着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通过讨论、比较等方式加深理解,所以我把教学确定为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要的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一篇写作训练的课文,课文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上,要体现利用课文充当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仿效的“范本”,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初步学会写一般的说明文的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定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新课导入—师生互动—知识拓展—小结课文—作业设计
1、新课导入
我先让学生说出在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及它们的外貌、动作、生活习性,然后教师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即将认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说出谜语:(“形状象耗子,生活象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打一动物)
我的这种导入方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喜爱,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了。因为这是自己喜欢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2、师生互动
通过六个环节来完成这个过程。
①查一查目的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养成提前读课文的好习惯。
②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③想一想学生读完课文,让大脑有一个思考感悟的过程,通过提三个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a.松鼠具有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试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
(学生思考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分别就松鼠的外形、习性、性格来说的)
b.大家想一下这三个特点具体体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呢?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在文中找相应的自然段)
c.课文开头第一段总写松鼠的三个特点,下面几段分写这三个特点,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这个问题已明确了本文的说明顺序,结构层次一目了然,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④议一议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理解。
a.你喜欢小松鼠吗?你喜欢小松鼠的那一点?(学生从多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b.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以外,还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⑤讲一讲
出示平实说明的资料,进行平实说明与文艺性说明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形象性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的难点也能得到很好的突破。(在这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理解感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归纳点拨。)
⑥练一练
在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突破以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儿歌《小白兔》的语言形式,结合课文中松鼠的外形、习性、性格三个方面,为小松鼠编写儿歌。(这种编儿歌的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编儿歌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熟悉松鼠的特点,同时锻炼了概括能力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重难点再次得到了落实。)
3.知识拓展
学习本文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及时归纳总结,明白了如何才能更好的介绍动物,为下一步学习写作有关动物的说明文奠定基础。
4.小结课文
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细致的观察是说明事物的基础,而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
5.作业设计
学以致用,作业就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及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本着本课的重点,布置学生回家自行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说课稿 篇2
一、 教学内容的定位
1、 教材解读:
《鲜花和星星》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教材,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联系,体现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时的天真烂漫,充满了童趣。
这首诗歌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是一篇朗读的佳作。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那么,基于我校的语文课题《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在一下全册课文中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篇课文呢?
我们翻阅整册教材,不难发现,一年级的课文大多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紧密,尤其注重通过语言文字对孩子们进行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熏陶。如识字1为“春天春风春雨”春景词串,识字3“小舟竹子石头”为自然景物词语和祖国河山小诗。而后的第二单元是春景文,第五单元识字为夏景词串。而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还有《放飞小鸟》《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好》等,它们又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自然画卷。鉴于教材这样的安排,我们发现本课承前启后,既具诗情画意,童趣童真,又能使教材内容前后的整合点自然丰满。所以,选定了这样一篇课文。
二、 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如何运用这样一篇诗歌,让孩子在有限的40分钟内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达到这样的课程年段目标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读准诗歌中的轻声音节。会读多音字“数”,写好“颗”“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的生活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及大自然的关注及热爱。
4、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模仿诗歌句式仿写、创作小诗,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为:识字,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环节的呈现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立足于《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互动猜谜,活跃气氛(1)猜谜导入,铺垫情感(2)初读感知,准字、通句、顺文(3)识字、诵读,激发诗情(4)拓展延伸,发展语言(5)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因为具体细节已在教学中呈现,时间宝贵所以不再一一赘述。接下来就结合我校课题,具体谈谈本课“整合要点的把握”
四、 整合要点的把握
1、 学科本位设计:暨语文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的整合。
(1) 教材系统化整合:这可以是本册、本年级教材前后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整合,也可以是不同年级上下的内容整合。由于是一年级,接触的教材还不够丰富,所以这节课主要体现的是本册教材前后内容的整合。如:在“识字、诵读,激发诗情”环节中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鲜花图谈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花,这就引起学生对前面第5单元夏景词串中花的回顾;同样,在学习“数星星”的环节中,引进识字6夏夜星空的回顾,谈谈你了解的星星的故事。以此充实它们的语言交流内容。这里只是内容的整合,对交流语言形式上没有作要求。而到第4个学习活动“拓展延伸,发展语言”时,就结合本文“我最喜欢 ,这里 ,哪里 ”的语言形式,整合课文“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学习内容,然后延伸至课外。这样,借助教材系统化整合不仅充实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内容,层层递进地为发展学生语言服务,而且也会逐渐培养孩子前后关联,有序阅读,自我整理学习内容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从课堂反馈来看,这三处的整合效果明显,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有效训练。
(2) 多角度拓展化整合:这一点是指整合的内容还可以立足文本内容,将整合的面扩大至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如开头的猜谜激情,是尊重儿童的阅读积累,进行整合,又如这篇小诗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所以课后引导孩子走近金波,去阅读他更多的童趣小诗。其实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读读《日有所诵》等书目中描写自然事物的小诗。因为是低年级,课堂以识字、读书、写字为主,学习容量有限,若是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将这些与课内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有机融合进课内,拓展阅读视野。
2、 多学科立体化整合: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
教学中引进《小星星》的歌曲,作为前后衔接的过渡,又作为放松调节的课间操,极好地调节了孩子的学习情绪,渲染了宁静又有趣的学习氛围。奖花、贴花将美术和手工制作品作为教学手段,符合低年级孩子形象性学习的特点,为创设宽松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