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我阅读《赶海》这篇课文,应该说有多遍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怎么学习这篇文章呢?思来想去,感觉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文字记录自己参与过的活动。
《赶海》这篇文章文字优美,富有童趣,短短五个自然段,把赶海的整个过程介绍给了读者,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很好玩。当然这篇文章还是有难点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大海,没有看过大海,当然理解赶海,只能借助这些文字,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获取。也许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海的概念,建立起一种美好的愿望,建立起赶海的向往。
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这个场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暂时的建立,让学生感受到赶海中最值得记忆,最值得写的过程。所以,这一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读读,虚构式的享受一次赶海的美,引领他们走入到这个情境中来。
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其实读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阅读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是很难走下去的。所以,在学生完成读熟的任务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另外一种形式占有这篇文章。而这种方式,就是引导他们明白,作者是怎样记下这一次赶海的。
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前后照映的写作方式,我们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去模仿。因为这是次要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怎么写中间那三个自然段的。
从第二自然段中,一个“闹”字,应该说非常有意思的,这个字留在作者的记忆力,是因为作者童年有这种好玩的需求。而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这种经历。还有一个词是“兴奋”,这个词也是引导学生掌握习作方法的好词,有了兴奋,才能玩出个所以然来。如果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高兴、不情愿,肯定写不出这篇文章的赶海之美。所以,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个词,用习作的思维引领学生认识,孩子们会感受到写作其实就是这样“闹”出来的,“兴奋”起来的。
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中心段,这其实就是兴奋下的内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一条条认识这些内容,把内容理清楚。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学会把一些事理清头绪来,这是教给学生有序思考的方法,有了有序思维,孩子在习作时,才能感觉到重点段怎么写。这其实是把孩子往明白人上领。因为好多孩子玩过之后忘记了,参与活动之后,却不知如何下手。当然这一段,学生在阅读中还可以学会如何表达才能更有趣。
第四段是略写。其中“平静”一词,我觉得最能引导学生认识习作的重要性。我们参与任何一次活动,总会有结束的。总是要平静下来。平静下来做什么?文中是回家,最后是作者写出了《赶海》这篇文章。引导到这一步,学生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会真心感触到写作原来如此这么好玩。
说课稿 篇2
第一板块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前面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做了一些孕伏。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第二板块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要求我将从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吧,来说说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同学们,气候渐渐转凉了,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比赛了,冬锻比赛中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
电脑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以课件出示: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中的主题图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出图中所含的数学信息,并从中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8+17 17+28
2.观察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都是来求出参加跳绳的人数,猜猜看结果可能会怎样?(相等)
3.学生计算,媒体演示,用等号连接。
4.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5.老师也从这个等式发现了一个规律出示: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
6.比较老师和你们的两个发现,哪一个发现肯定是正确的?为什么?
7.交流得出:老师的发现是通过计算证明了的,而你们的发现到底正确不正确还不知道,暂且就把这个发现看做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我们去验证(板书),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
8.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再举一些例子。
9.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追问:现在我们有了几个这样的等式,能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就正确了呢?(学生说还不能)
10.追问:到底要举多少个例子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足够多)
11.达成共识:每个人举3个例子,整个班级就有一百多个例子,这样就比较多了。
12.学生自主举例,并且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强调一定要把两边的结果计算了以后才能写上等号。
13.从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来看,都能够证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这个猜想。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发生变化的例子?
14.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自备本上试着写一写。
教师巡视,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创意,并让学生解释说明。
展示后教师小结:看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就是简单!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
设计意图:教师顺应学生的学情,当学生感觉到用言语表述规律显得麻烦、不便时,教师及时让学生采用 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很适合学生的胃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5.小结、揭题:刚才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列式计算,发现了规律,又自由列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了规律,最后探索出了一条重要规律。其实在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我们刚才发现的加法中的这条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b+a表示。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出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这一个问题,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2.列式计算,得出等式。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参加跳绳的人数)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也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我们一起算一算结果是多少?(68人)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上括号:28+(17+23)。
添上括号后表示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跟第一个数相加,结果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算算结果又是多少?。(68人)
(3)比较答案,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5.小结:从刚才同学的交流中发现,要用语言来表述这个发现,好像有一定的困难,那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你的发现呢?
6.交流得出:(a+b)+c=a+(b+c)
7.这也是我们的发现,同学们想想看,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8.让学生举例交流。
9、比较发现,举出的例子都能够证明我们的这个发现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淡化规律的表述,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规律的好处。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学生感到用语言表述比较困难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直接用宇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优越性。
10.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读字母公式。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以手势进行判断,用手掌代表加法交换律,拳头代表加法结合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4小题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填空练习。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
18+(24+□)=(18+□)+32
(18+□)+b=18+(a+□)
小结:看来运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计算变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来是100的两个数放到一起先加,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3.老师这里有两行树叶,上面都有数字,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请把他们连起来。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个数加起来会是1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时,灵活运用教材上的练习题。第一个练习让学生用手势答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第四小题中的等式同时综合运用了两种运算律这一教学难点,加深学生体验。第二个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比较计算速度的快慢,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律的优越性,并结合第三个练习题渗透了简算方法的指导,为后续的加法简便运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这些规律的?教师:是啊,运用这些方式能够找到一些运算中的秘密,这些方法在数学中的用处非常大。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让学生梳理本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回顾学习方法,旨在通过反思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整体建构,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使上述过程能够流畅进行,我将准备挂图,从上述我所设计的教学看,我所采用的教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学法主要有合作交流学习法。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