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课文练习题

2020-06-29试题

《清兵卫与葫芦》课文练习题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茶卤l :很浓的茶水。

  熠y 熠y :形容闪光发亮。

  乖觉:机警、聪敏。

  哆嗦: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体激动。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呵h 叱ch :发怒吆喝。

  名伶l ng:旧时称著名的戏剧演员为名伶。

  嘀咕:小声说;私下里说。猜疑;犹疑。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小说家。1883年2月20日生于宫城县,卒于1971年10月21日。1906年经由学习院升入东京大学英文系,1910年中途退学。在此前后,与友人合办传阅杂志《望野》,并写下了《一个早晨》、《到网走去》等短篇小说。1910年4月,与武者小路实笃和有岛武郎等人创办同人杂志《白桦》,《到网走去》在创刊号上刊载,以其准确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继之,发表的优秀作品有短篇小说《清兵卫和葫芦》、《范氏犯罪》等。其后由于辗转迁居和自我省察,辍笔数年。1917年先后发表《佐佐木的场合》、《在城崎》、《好人物夫妇》、《赤西蛎太》和《和解》等名篇,其中《在城崎》被誉为日本近代心境小说之代表作,《和解》则以表现作者与父亲的冲突及其和解过程为题材。从1921~1937年间,作者花费许多精力写作平生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暗夜行路》。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时任谦作关于出生秘密、妻子过失等烦恼的描写,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本人自我成长的曲折过程,被认为是志贺文学的高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者保志留纪生物示意图持沉默态度。战后发表的小说有《灰色的月亮》和《白线》等。志贺的作品大多从身边取材,以观察细腻、描写精确为特色。

3.背景链接

  1910年,志贺直哉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和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体现了“白桦派”的文学主张。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小说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剥夺孩子爱好的做法,呼吁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日本与中国属于东方国家,文化受中国影响较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的意志,缺少个性和自由空气,因而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小说中,清兵卫的爱好被剥夺,被贬得一无是处,这是多么令人悲哀啊!更令人深思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地放弃爱好,是多么可惜啊,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计自己天才般独特的审美力,而这一切与他擦肩而逝,永远地消失了,这难道不令人感叹吗?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46小节,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头交待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

  第二部分(2-6),写清兵卫如何痴迷地喜爱着葫芦。

  第三部分(7-20),写清兵卫独立的个性。

  第四部分(21-44),写小说的中心事件即小说开头交待的“这件事”。

  第五部分(45-46),呼应开头,再次写到故事悲剧性的结局。

三、写作方法

1、倒叙手法的运用。

  小说开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小说开头便交代了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爱绘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样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2、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这里对清兵卫的描写表现了他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这相写,更加让人感叹和深思粗暴专制的严重恶果。

四、问题探究

1、清兵卫的父亲爱不爱清兵卫?为什么?

  父亲呵叱儿子:“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可见在父亲眼里清兵卫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只要听话就行;他使劲揍了清兵卫一顿,清兵卫被骂做“没有出息的孩子”。可见,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孩子“有出息”,因为在他看来清兵卫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是毫无意义的事,是玩物丧志。由此可见父亲爱他的儿子,并希望按他自己的想法塑造儿子。

  文中的父亲一方面性格暴躁,自以为是,另一方面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时代的日本,就是在今天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父亲又何其少呢?

2、句段理解:

  ⑴“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这句话如何理解?

  对这个葫芦痴迷到上课也不离手的程度,证明此葫芦不同寻常,为下文被卖六百块埋下伏笔,也暗示了清兵卫独到的审美力。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清兵卫上课不守纪律。

  ⑵“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如何理解?

  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了。他现在对绘画的爱好,也不会长久的,父亲的嘀咕就是对他的不满。

上一篇:《芦叶船》的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化石吟》课文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