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学大纲及习题答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山市”这种奇怪现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市”发生时的现象,并能筛选搜集到的信息对这一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能迁移运用积累的文言词语。
3、情感目标:感受“山市”的神奇、壮丽。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山市”发生时的现象;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能迁移运用积累的文言词语。
三、教法介绍
1、诵读法。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
2、以字词疏通和内容理解为重点,之后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3、大处着手,在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再落实具体字词的意思,最后探究科学原理。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准备录音磁带;搜集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布置预习。
2、课时安排:共1课时
3、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对策准备活动准备课文的录音磁带;准备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预习课文:
1、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 利用网络或图书馆了解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了解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目标提示:
能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利用网络等手段搜集资料的习惯。激疑导入同学们去过著名的“海天佛国”普陀山吗?老师曾经听人说,如果你是个虔诚信佛的人,你就可以在“观音洞”里看到神奇的“佛光”。大家相信这个说法吗?
追问:可是,老师有一次去那里,还真的亲眼看到了“佛光”!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要和蒲松龄一起去听别人讲一个“山市”的故事……进入情境针对老师的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议论纷纷,也有个别同学想到这是一种“海市蜃楼”的现象。
目标提示:从佛教圣地普陀山的神奇“佛光” 激疑导入,激起学习兴趣。听读感知听课文录音
思考问题:
1、“山市”景象是谁看到的?
2、“山市”刚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最后怎样了?(前两问回答后再追问第三问)
3、这些现象是依次出现的吗?何以见得?圈画、交流边听老师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画。
交流归纳:
1、孙禹年与同人。
2、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失
3、是的。从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来。方法提示抓关键语句回答
重点研读:
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描写“山市”的主要部分,找出描写孤塔、宫殿、城郭、危楼的句子,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2、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以孙禹年的身份向“蒲松龄”(全班同学)讲述所看到的“山市”的全过程。自由表达自由朗读。自主学习,疏通重点句子。小组内交流补充后推选一位同学讲。班内同学互评,可以补充方法提示利用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词语手册等工具书,用自己的话来说。故事内容可以有所扩充,不必拘泥于原文,但也不能违背原文大意。深入探究为什么写完了“山市”最后还要写“鬼市”?
3、你能不能用所学到的或看到过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整理汇报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作出科学解释。方法提示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注意信息的筛选。
写作特点:
1、引导学生总结本文在写作中的突出特点。
2、了解作者蒲松龄和作品。归纳总结齐读、感受,归纳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问题提示可从结构、语言等角度入手去分析。
作业布置:(选做一题)
1、给蒲松龄解释“山市”的成因。
2、告诉蒲松龄一个希奇古怪的故事,写一则《聊斋新编。》方法提示用现代人的语言说,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五、设计要旨
课文用精练而又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神秘的“山市”从形成到消失的全过程。这个内容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所以虽然有些难懂的古代词语,但是只要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读懂课文内容是不会有问题的。从全文结构看,“山市”的整个过程条理清晰,
蒲松龄《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3)窗扉皆洞开
(4)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作者写了风起前后的山市蜃景,请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分)
4、作者在结尾处交代山市又名“鬼市”,有什么作用?(2分)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并说说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1)经常 (2)看 (3)大开 (4)同“才”
2、(1)(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2)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3、共同点:“孤塔”和“危楼”都高耸入云,宫殿城郭与楼群都方正坐落。不同点:风起前的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增多;风起后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减少。(意对即可)
4、照应开头,对山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增加了山市这种幻景的神秘感。(意对即可)
5、变幻莫测。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奇异的自然景观的惊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