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相关试题答案及注释翻译背景和赏析

2018-08-17试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西汉刘向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相关试题及答案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它是由西汉(朝代)的刘向(人名)根据战国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史料编订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史记》纪传体,《左传》编年体。)

  2.请概括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

  [答]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劝谏齐王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3.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政治家力谏自己的君王“战胜于朝廷”的,请举例。他们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魏征劝谏唐太宗,诸葛亮劝谏蜀后主刘禅;委婉的劝说,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4.“王曰:‘善。’”一句中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样的态度?

  [答]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

  5.你从课文的内容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参考示例1】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劝告,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参考示例2】在帮助教育一个人时,要结合自身的感受,委婉地劝说别人,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6.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

  [答]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忠于职守,勤于王事。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美化的成分。

  7.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课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不错。如果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忠言是逆耳的;但如果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忠言就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8.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进谏的人。

  9.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威统治前期,朝政上确实存在很多蔽端,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下一篇:关于11个月宝宝的智力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