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父母》读后感

2020-03-26实用文

  《有效父母》关于孩子个性成长方面的涉猎非常广泛,有各式各样生动鲜活的小故事、小实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父母课堂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1】《有效父母》读后感

  教育智慧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幼儿园教师都是孩子的启蒙者,是携扶孩子走上人生之旅的向导。前不久,本人有幸购得《有效父母》一书,阅读此书,真的觉得此书是以全面提升家长教育只会和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孩子的智力发展”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品德教育、孩子的多元智能及孩子的可持续等方面着手,既有较为详尽的理论指导,又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兼具了权威性、独特性、实用性、全面性、等特点。他是家长的育儿手册,也是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教材,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紧密联系的纽带,更是家长与老师的良好沟通的平台。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也分析了一些原因: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那么《有效父母》一问,给了广大家长与教师提出很好的一些观点与做法,当然也是我阅读此书的一些概括: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几乎天天都有己的选择。

  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孩子是培养教育的对象,不把孩子当宠物,不要剥夺孩子的

  斯特纳夫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父母与老师的行为很要紧,应做孩子的表率。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人老师是父母,家长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决定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与老师。做父母也好、幼儿园老师也罢,需要责任、需要知识、需要学问、需要教育智慧。我们首先要学习、要领悟教育的智慧,要改变教育理念。这也是改变一切的开始。

  【2】《有效父母》读后感

  《有效父母》是杨智钧的作品,他对如何培养孩子作出了几近完善的叙述,包括孩子智力的开发、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品德教育、多元智能、可持续发展、拥有“好身体”、幼小衔接等内容。叙述不可谓不详细、方法不可谓不得当。

  虽然这部书对如何培养好孩子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如果照此执行也确实可以做一个合格的有效父母并培养好孩子,但是这需要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比如父母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全神贯注地来做这件事,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父母都是难以做到的,他们还有更重要更迫切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家庭良好的运转,他们必须去努力的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有多少精力多少耐心去培养好自己的孩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种理想化的培养方式是否真的就一定可以达到预期呢?面对社会这个光华陆离的大学校的熏陶,谁又能做出保证呢?

  这本书特别强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认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终身的楷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真真正正的“第一责任人”。并用了卢梭、斯特娜夫人、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来论证这种观点的正确性。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无可厚非的。但是它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除了家庭教育,还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后两者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特别是社会教育,孩子在父母那里、在学校那里所学习到的生存技能和做事原则最终都要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验证,如果最终不能适应社会,就必须磨平父母和学校所给予的棱角,否则就只能被社会所淘汰。而且除此之外,孩子虽然是一个受教育者,但他不是机器人,不可能完全按照人设的程序去做事,他首先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面对教育的时候,他有选择是否接受的权力和意愿。这些都是不可控的,超出了父母掌控的范围。

  教育是一件大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更是一件大事,这没有固定的方法,所谓“学无定式,教无定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我个人认为要抓住教育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孩子的品德问题,这个问题抓住了,其他的随着孩子成长的意愿适当加以引导就可以了,没有人可以预测或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电视剧《星光灿烂》中三奶奶的一句关于教育耿星光的话很经典,“就顺着这根藤往上长呗”,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正含义。

上一篇:《温情的狮子》读后感下一篇:《优秀是教育出来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