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胃疼常用中医治法及方药
中医药疗法胃疼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种中的一个常见症状,目前无论在诊断或是治疗上均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讨的问题。本文就胃疼的中医治疗问题浅加探讨,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胃痛的治疗原则
中医认为,胃痛发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失常,气血淤阻不畅,即“不通则痛”。因些,治疗上多用“通”法,使气血通畅,纳运复常,则痛自已,故有“痛随利减”之说。然而,由于宵痛病情复杂多变,概以通治,显然是不全面的,笔者体会,欲提高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至少要坚持病证结合、胃宜通补和调理气机几个原则。
1.1病证结合病证结合是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胃痛的治疗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这里的“病”既包括中西医各自的病种,又包括局部的病理改变。就胃痛涉及的病种言,西医最常见者有两类,一为胃部病变,一为胆胰病变。前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后者如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等。中医常见者如胃痛、胸痹、结胸、胁痛、虫证等。就局部病理改变言,有炎变、渗出、增生、萎缩、溃疡、出血等。明确了病种和病理改变,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加针对性药物,无疑对于提高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临床实践证明,溃疡病加白治,亦能大大提高疗效。然而,利用中医药治疗男性免疫性不育症仅初具疗效,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乌梅、生山楂,肠腺上皮化生加土茯苓、生苡仁、莪术、白花蛇舌草,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加大黄,胆汁返流加柴胡、郁金、大黄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增强疗效。当然,强调辨病论治不是也不能舍弃辨证论治,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2胃宜通补胃宜通补是叶天士提出的一个观点,对胃痛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所谓通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通过调治,使胃恢复其通降的生理机能。这个“补”作“欲”字解,正如缪希壅所说:“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补也。”通补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在治疗胃痛虚证应用补药时,应配合辛通流动之品,使补而不壅,滋而不腻。临床实践证明,在用参芪术草等健脾益气药时,配以陈皮、半夏、茯苓、木香之属;用石斛、沙参、麦冬等清养胃阴药时,配以佛手、香橼、川楝子、绿萼梅之属;或在上述治疗中适当加用丹参、莪术、赤药等活血化淤药,可以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
1.3调理气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降之枢全赖肝之疏泄,故胃痛论治调理气机乃其一大法门,而调理气机最重要的是调理升降之机,临床上论治胃痛,常用柴胡配枳壳为升降配伍,调理气机,从而为收到止痛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胃痛的选方原则
对疾病的治疗,最终的落脚点是制定出一个有效的方剂,古今医家在胃痛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选用的方剂甚多,临床医生怎样才能选出(或制定)一个好的方剂呢?笔者的体会是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
2.1据病选方治疗任何疾病都应有一个基础方,正如徐灵台说:“昔贤治一病必有一个主方,千变万化,不脱根本。”有了基础方,再随证化裁,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而且有利于掌握、推广和验证,胃痛的选方,亦应把握这个原则,例如溃疡是引起胃痛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溃疡病的临床特点,辨证多属脾胃虚寒,常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随证加减(具体加减法见“病证结合”和“依法选方”)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2据效选方检验方剂的唯一标准是临床疗效。孙思邈曾深有感触的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先贤们也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之叹。选胃痛的方剂不难,选胃痛有效的方剂并不容易:临床医生必须立足于疗效选方,反复实践,反复验证,坚持不懈,最终必能选出一个高效速效的方剂来。
2.3依法选方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包括.理法方药几个方面。理即病因病机,是立法的依据,法即治疗原则又是选方的依据。立法要紧扣病机,选方要紧扣治则,这样才能制定出一个好的方剂来。如慢性胃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寒热错杂,气血同病,虚实相兼,其治则当是寒热并调,气血同治,补泻兼施,笔者常以吴茱萸、黄连、五灵脂、白芍、元胡、柴胡、枳实、白术等药组成基础方,再结合突出症状、局部病理变化和诱因加减化裁,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具体加减法是:郁热加蒲公英、栀子、黄芩;气滞加香附、苏梗、木香、薤白;血淤加乳香、没药、莪术;脾气虚加党参、黄芪;胃阴虚加乌梅、木瓜、生山楂、石斛;挟痰湿加苍术、藿香、半夏、川贝母;出血加炮姜炭、三七、大黄。
3胃痛常用治法及方药
汲取古今医家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将胃痛的常用治法及方药归纳如下。
3.1温胃散寒法适于寒凝气滞或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证见胃痛暴作或隐隐作痛,得寒愈甚,得热则减,舌苔白润,脉迟缓或虚弱。常‘用方剂有良附丸、附子理中丸、姜附汤、丁香散、厚朴温中汤、当归四逆汤等。常用药物有高良姜、矣*萸、附子、肉桂、干姜、荜澄茄、荜拨、草蔻、刀豆子等。姜春华对疼痛剧烈,遇寒而发者习用制川草乌,秦伯未对胃寒实痛兼恶寒或呕吐涎沫者加紫苏、吴茱萸,均是经验之谈。虚寒胃痛多兼湿饮和脾气虚弱的表现,故运用温胃散寒法时常伍以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或伍以半夏、川贝母、黑丑末等化饮药。
3.2清热和胃法适用于肝胃郁热引起的胃痛。证见胃脘灼痛,痛热急迫,嘈杂泛酸,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热有胃热、肝火郁热、湿热之分,治有清胃、泻肝、疏肝、泄热、清化湿热之别。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玉女煎、黄芩汤、龙胆泻肝汤、大柴胡汤、大黄泻心汤、化肝煎、小陷胸汤等。常用药物有蒲公英、丹皮、栀子、黄芩、黄连、大黄、生石膏、知母、龙胆草等。其中栀子乃诸清热药之冠,《丹溪心法》云:“大概胃口有热而痛者非山栀不可,须佐以姜汁台芎开之。”“左方中多以山栀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一些医家习用蒲公英清胃热,以其清热而不伤胃,临床效果确属可靠。
3.3消导和胃法.适用于饮食停滞引起的胃痛。证见胃脘胀痛,纳食无味,嗳腐吞酸,呕吐或矢气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山楂丸、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小承气汤加味等。常用药物有神曲、山楂、麦芽、枳实、槟榔、鸡内金等。
3.4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郁气滞,肝气犯胃引起的胃痛。证见胃脘胀满窜痛,连及两胁,嗳气频频,舌苔薄白,脉沉弦等。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天香正气散、九气拈痛散等。常用药物有藿香、木香、丁香、香附、青皮、陈皮、厚朴、砂仁、柴胡、枳壳、白蔻、乌药等。叶天士认为,胃痛初病在气,久痛入络,故气滞胃痛病程较长者,多气血兼治,临床经验证明,疏肝和胃法伍以失笑散或加元胡等药能明显增强止痛作用。
3.5活血通络法适用于肝气久郁,淤血停滞或胃痛久治不愈而兼有淤证者。症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或脘腹积块,舌质紫黯,脉涩。常用方剂有膈下逐淤汤、失笑散、旋复花汤等。常用药物有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丹参、元胡、三棱、莪术、桃仁、红花、降香、三七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活血法常与疏肝和胃法或健脾益气法伍用。五灵脂为活血止痛要药,古有“人参最怕五灵脂”之说,笔者体会二药相伍,益气活血,相得益彰,不可拘泥古说。另外胃痛“淤证”用活血化淤法疗效不佳时,用温肝和胃法常可使淤散痛减。‘
3.6和胃降逆法胃脘疼痛,时见呕恶或呃逆频频,治宜和胃降逆。常用方剂有参赭培气汤、旋复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散等。常用药物有陈皮、半夏、藿香、苏梗、旋复花、代赭石、生姜等。周岱翰医师用猪肚纳胡椒、砂仁炮制,每于“食入复出”之时调服,收到健脾安胃之功,张锡纯重视用芡实、代赭石等药安冲降逆,均可师法。
3.7寒热并调法适用于寒热错杂的胃痛。证见胃脘嘈杂,吞酸,胀闷,烧心,嗳气等。治宜寒热并调。常用的方剂有左金丸、半夏泻心扬、乌梅丸等。常用的药物有吴茱萸与黄连配伍,黄芩与半夏、干姜配伍,干姜与黄连配伍,栀子与姜汁配伍等。
3.8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证见胃脘隐痛,纳呆,食后脘胀,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止痛。常用方剂如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薏苡仁、芡实、益智仁等。脾胃虚弱常兼气滞、湿饮和里寒,故健脾益气常与行气、化湿、辛温等法伍用。
3.9养阴益胃法适用于郁火伤阴,胃津亏损引起的胃痛。证见胃痛隐隐,毫无食欲,口干欲饮,胃酸缺乏,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花剥,脉细稍数,治宜养阴生津。常用方剂有益胃汤、一贯煎、麦门冬汤、滋水清肝饮等。常用药物有石斛、沙参、麦冬、荷叶、木瓜、乌梅、西洋参、白芍等。叶天士用乌梅配木瓜治胃阴不足,可以师法。笔者对胃阴不足的病例常用木瓜、乌梅、白芍、生山楂等药,有良好效果,治阴当从阳中求.阴,故养阴益胃法常伍以陈皮、生姜等理气和胃之品。
3.10和胃止血法胃痛合并出血有胃火、肝火和气虚之分,治有清胃、泻肝、益气之别,总离不开止血一法。清胃常用方剂有三黄泻心汤、玉女煎、清胃散等,常用药物有大黄、黄芩、黄连、栀子、丹皮等。泻肝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化肝煎等,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青黛、赤芍、丹皮、栀子、黄芩等。益气常用方剂有当归补血汤、归脾汤等,,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伏龙肝等。在治疗出血原因的同时,每选加三七、白芨、乌贼骨、侧柏叶、小蓟、仙鹤草等止血药以增强疗效。唐容川崇尚大黄治疗胃热出血之功,称其为“血家圣药”,张锡纯在具体运用时或单用大黄,或配以代赭石、肉桂末,均是经验之谈。
4药物选择
胃痛用药,医学家多有总结。宋*《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搜集了大量医方,治疗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品;元?李东垣《兰室秘藏》立胃脘痛一门,按益脾、温中、理气、和血分类用药。明?江笔花《笔药医镜》将胃痛分为虚实寒热辨治,用药则补泻温凉,各有“主将次将”。凡此均为胃痛用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笔者在本文中就几种对胃痛治疗有特殊作用的药物加以简介,以资临床参取。
4.1薤白薤白性滑辛温,入肺、大肠二经。《金匮要略》论治胸痹以其为主药。秦伯未认为“胸痹是胃痛的一种”,“其病灶在胃,其因为寒。”叶天士治胃痛善用薤白,赞其宣阳通滞而不伤正气,称为辛滑通阳法。笔者治疗胃痛常在辨证基础上加用薤白,收效甚佳。
4.2千年健千年健味苦辛微甘,入肝肾二经。能祛风通络,强壮筋骨,一般多用于风湿痹痛,肢体拘挛麻木,尤为老人风气痛所喜用。笔者体会千年健对胃痛久痛不止者,多有良效。近年来有人发现,祛风除湿类药物对胃痛有不同程度的止痛作用,佐证了笔者的观点。
4.3大黄大黄苦寒,既入气分,亦入血分。以其能清降胃热,故善止吐衄,仲景治吐衄有泻心汤,大黄与芩连并用,诚为吐衄之良方。大黄又能推陈致新,《丹溪心法》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入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胃痛每多兼有气滞、血淤、湿郁等病理因素,久必生热,故在治疗胃痛时适当加用大黄,常能收到明显的止痛作用。另外,大黄制剂对胆胰疾患引起的上腹部剧痛有很好的止痛作用,亦是学者们所公认的。
4.4蒲公英蒲公英清热而不甚苦寒,且有健胃作用,不少医家治疗胃痛善用此药。笔者从临床中体会,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胃痛剧烈者,加用蒲公英15?20g,常能收到良好的止痛作用。
4.5木瓜木瓜酸温,入脾胃肝肺四经,能和胃化湿,舒筋通络,吐天士常用作生津开胃药。有人治疗胃痛纳呆,用木瓜配鸡内金、谷芽等消导药,每收到良好的增进食欲之效。笔者体会,慢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加用木瓜,可增强胃酸分泌,改善食欲。
4.6莪术莪术苦辛温,入肝经,能破血散气。一般认为莪术破血祛淤作用峻猛,临床证明其药性和平。《开宝本草》谓其主心腹痛,中恶疰忤鬼气”,《本草备要》谓其“治心腹诸痛”。本品含挥发油,能直接兴奋胃肠道,有很好的健胃作用,同时又能化淤消痞,止痛作用颇佳,故为治疗慢性胃痛的常用有效药。
4.7鬼箭羽鬼箭羽味苦性寒,入肝经,有行血通经,活络止痛之功。《崔氏方》有鬼箭羽汤,专治恶疰在心,痛不可忍;《本经》谓其能除邪杀鬼毒盅疰;清代宫庭中所用避瘟丹,主治心腹痛,亦有此药;近年来报导,鬼箭羽可用于治癌肿。笔者曾用此药加入复方治疗胃痛多例,收效颇佳。
4.8川贝母近代名医丁甘仁治疗P丨痛善用川贝母。药理实验证明,本品有类似阿托品样作用,能解疼,抑制胃酸分泌。慢性Pf痛每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酿成湿饮或痰浊,故加用川贝母常能收到满意的止痛制酸之功。
4.9蝙P蟾酥性味辛温,有毒,入胃经。能通阳宣窍,解毒消肿,主治霍乱吐泻,心腹绞痛。寇宗爽谓其能使痛立止;成方灵应痧药方中以此为主要成分,可治吐泻,腹中绞痛,急痧等症,清代宫庭中将该方作为应急成药,用途甚广,可见,蟾酥乃胃痛止痛良药。一般应制成丸散应用。
4.10麝香麝香性味辛温,通行十二经,能开窍镇痉,活血消肿。《本草备要M胃其能治诸痛,《别录》谓其“疗诸凶邪鬼气,中恶,心腹暴痛”,成方八宝红灵丹和灵应痧药方中均含麝香,可治霍乱痧胀,腹中绞痛。临床实践证明复方中加入麝香,作成丸散,对各类疼痛止痛作用迅速可靠,亦不失为胃痛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