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路径探析论文

2020-04-14实用文

  摘 要:经营稳健的中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免受重创,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国际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和不断提升的竞争力以及国际领先地位不相匹配。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

关键词: 经济类论文发表,发表产业经济学论文,经济论文投稿

  经营稳健的中国商业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免受重创,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国际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和不断提升的竞争力以及国际领先地位不相匹配。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路线,选择适宜的国际化路径,把握恰当时机,深入推进国际化进程,努力实现全球战略。

1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状分析

  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免受重创,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经营规模逐渐壮大,一些银行已跻身于世界大银行之列。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积极推进境外机构布局建设,构建与中国经济全球化匹配的全球服务网络。二是通过海外公开上市,增加资本补充渠道,加快国际接轨步伐。三是加强业务联动,建立总行、境内外分支机构,海外代理行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拓展服务覆盖范围。据银监会统计,2006年中国有9家商业银行在29个国家(地区)建立了95家分支机构(包括分行、代表处与附属机构),总资产为2270亿美元。2013年底就有18家商业银行在51个国家(地区)建立了1127家分支机构,总资产达1.2万亿美元。

  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有如下特点:

  首先,虽然近几年逆袭发展,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广度和深度上,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较国际化大银行偏低。海外分支机构数量少,结构单一,规模小,力量薄。目前国际化起步最早且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是中国银行,2013年境外分支机构的税前利润占集团总利润的19.4%,其他银行的比率均低于6%。而汇丰、花旗等欧美国家的大银行在东道国的税前利润占比均达30%以上。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2013年均进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境外资产占总资产比率分别为25.76%和6.7%,境外业务占比、复杂度和关联度都有了极大提高,但和发达国家大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仍相差甚远,见图1。

  第二,国际业务层次较低,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节节升高,但还是主要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利润以利差占主导。境外分支机构还没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对东道国客户深入程度不够,短期内没有海外高端客户。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加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但金融产品种类单一,自主开发的产品不能满足当地居民需求,市场敏锐度不够。特别在私人银行、投资银行、全球交易银行服务、外汇衍生品等方面的境外服务能力、系统体系、专业人才等方面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第三,国际化程度和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从2006年至2013年,虽然“走出去”的中国商业银行机构翻了一倍,覆盖国家和地区从29个增至51个,境外布局和市场分散进一步增强,但仍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截止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吸收外资大国和第二对外投资大国,与全球近200个国家开展贸易往来,与近1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直接投资,但各个商业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的覆盖面远远滞后于投资和贸易的覆盖区域,尤其在非洲和美洲地区。见表1。

  第四,从路径选择上看,中国商业银行基本采取由简及难的阶梯式路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或者股份制商业银行大都主要是凭借新建投资这种内生性增长来拓展和延伸的。藉此适应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寻求自身的不断发展,为跨国并购做好前期准备。当积蓄一定实力后,中国商业银行才适时进行跨国并购,力图更快速度的海外扩张。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化经营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商业银行也逐步尝试跨国并购这种外延式增长模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目前中国工商银行的并购步伐最快,勇创若干个“第一”。2012年控股美国东亚银行,是中资银行对美国银行业机构控股权收购的先例。

  最后,在国际化的区域布局上,中国商业银行基本遵循先区域化后国际化的渐进思路。由于香港地区和内地长期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中国商业银行将境外扩张的起点定在香港,以香港为跳板减少进军国际市场的阻力。区域化进程中,首选地域临近,关系密切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后再进军世界金融中心。但这也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地理分布面的狭窄,发展不平衡。境外机构最为集中在亚洲地区,亚洲又主要集中在我国香港、我国澳门和新加坡,且就香港和澳门的境外机构就占总数的20%多,有些地区基本没有涉足。

2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环境分析

  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给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发展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1国际金融业引资的需求增大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急剧衰退,很多金融机构引发大量不良资产,使得银行资金匮乏。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急需外部资金的注入来渡过难关。同时,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的支持。此时,深受重创的欧美银行自顾不暇,且信用度和稳定性也深受质疑。新兴国家的银行虽跃跃欲试,但能力不及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商业银行由于参与国际市场程度不深,加上政府严格的金融监管和有效调控,有效避免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再加上通过上市融资和政府注资,具有充足的资金和外汇资产。这样不光能抵御金融风暴的冲击,还能提高自己的资信度,最大可能的满足东道国企业的融资需求。

  2.2潜在并购对象增加,交易成本降低

  每次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格局都会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以来,美国中小银行纷纷倒闭。据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数据,2007年美国倒闭的银行仅为3家,2008年增至26家,2009年达到140家,2010年破历史记录达157家,2011年情况稍稍好转,但整体环境仍不容乐观。欧洲银行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为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跨国并购交易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潜在并购对象,是一次百年不遇的全球拓展机遇。2008年以来欧美证券指数遭受重创,很多金融机构的股价在经历大幅下跌后已达可投资区间,中国商业银行若能把握并购时机,交易成本将会大大减少。

  2.3东道国市场  准入门槛降低

  金融危机前,大多数国家为了国家经济政治的安全,对外资银行进入本国市场实行严格限制。危机后,东道国政府为了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系统,往往鼓励外资进入,降低跨国银行准入门槛。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必将伴随着新一轮金融业准入限制的放松。

  2.4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新的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相辅相成,息息相关。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深远影响,也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危机引发的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大,外汇储备账面价值缩水,对外贸易汇率风险增加的挑战,中国加大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2009年7月国务院对上海及广东四城市与港澳及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并最终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商业银行将可能在人民币代理结算、跨境金融市场、海外融资等领域独占领先优势;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可以借助跨境人民币业务,具备外资银行无法拥有的独特竞争优势。

  2.5新兴市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发达经济体深陷衰退之际,以亚洲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经济的萎缩。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已取代北美等发达国家成为跨国银行海外扩展的首选目标和主要收入来源。这些新兴市场和中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贸易的主要区域。这为中国商业银行进入这些国家,完成区域性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口,并提供了丰富的业务资源和良好的经营条件。

  2.6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

  金融危机的爆发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希望通过推动新能源的发展来拉动经济复苏。国际金融机构围绕低碳经济积极开展相关业务,国际领先银行已经成为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业务范围渗透到碳交易的各个环节。2009年中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但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参与程度不深,业务不够广泛,主要集中在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

  2.7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上升

  美国大型银行连续亏损,欧洲很多银行至今都未恢复元气,竞争力骤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始终保持在全球银行业的前列,世界排名不断竞升。《银行家》2012年7月发布的全球银行排行榜中,中国商业银行有4家进入前10名;利润榜中,三家中国商业银行占领前3位。2014年全球50大银行中,中国商业银行有10家上榜,比2013年增加3家。中国四大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一级资产和税前利润都进入全球前10名,特别是盈利规模更首次荣登前4名榜单,见表3。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拥有实力和条件进行国际化经营,在与国际大银行的竞争中略显优势;另一方面,国际化大银行的复苏和调整,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赢得了时间和准备,能更好的完善国际化战略。

上一篇:公路运输统计机制国际借鉴论文下一篇:生态农业下广西农业水利建设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