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从文化话语的建构到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论文

2020-06-17实用文

  “话语”有两个基本的研究指向基础,即语言学研究与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学面向的话语分析关注文本表达、语际关系、符号指向等;而社会文化学面向的话语分析则注重话语中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及权力关系等。詹姆斯·保罗·吉将话语区分为“话语”(discourse)与“话语”(D iscourse)。

  前者指的是语言的使用,后者黑体的话语指的是语言使用与非语言材料的融合。这种融合包括使用语言的方法、交流行动的方法、思考评价的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这其中,文化价值观也是“话语”的融合要素之一,它既包含着意义的表述,又连接着认同的形成。话语的最大特点在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意义通过语言实践生产出来”。

  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传播形态,对外新闻报道既是话语的呈现,也是价值观念的载体。从“表层结构”来讲,对外新闻报道由内含价值观的词汇、语句、段落和意群构成,其议题设置、叙事结构与修辞方式均是文化话语的表达。从“深层结构”看,对外新闻报道的新闻文本隐含着特定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蕴含着思想观念的变迁融合、冲突认同。对外新闻传播意在搭建可以共享的文化话语环境,从而使得文化传播与交流得以展开,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在这样的文化话语实践中自然形成。基于“互文性”(文本间性)的理论可以得出,话语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具有隐含的非稳定因素。从横向看,话语的传播会受到传受双方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从纵向看,话语及意义的呈现与历史已存的话语文本相关联。话语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体系,在文化话语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话语本身在进行修正,并与赋予其意义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了一种整体性的关系。施旭从多元角度对话语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话语是文化政治的建构、是文化言说的方式、是文化权力的斗争、是文化动态的呈现”。

  对外新闻传播置身于大的国际国内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这些语境的相融与变迁会造成新闻话语的转换与更新。对外新闻报道的客体是纷杂的事实信息,文本和语境在变换组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多样的意义与价值形态。对外新闻报道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那就是通过传播获得认同。认同是一个关系概念,其核心是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关系性权力”,在对外新闻报道过程中,他者成为构建文化话语过程的一部分。

  如果受众拒绝认同,那么话语权力将不复存在。“新闻价值实现的层次性包括三个方面:满足事态信息的表层价值,体验情态信息的内层价值与感知意态信息的深层价值”,通过新闻文本与新闻话语体会价值、明晓事理、认识本质成为新闻深层价值的主要表现。异文化的受众是对外新闻报道的主要素之一,因此对外新闻话语在执行信息表达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视角功能,即在传播过程中选取积极正面的与受众容易接受的角度。“话语是制造与再造意义的社会化过程,对外新闻报道通过文化话语的传播激发起传播主体与接收主体的选择性意义,并通过话语过程构建出新的价值观念与意义主体,而其传播的主要目标则是尽量减少“意义差”,建构可以交流的文化话语平台。

  随着传播理念的更新以及传播目标的变化,包括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新华通讯社等在内的对外传播媒体都在对外新闻报道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在扩充信息、突出主题的同时更加注重传播内容、遵循新闻规律、改善话语方式。这些对外新闻媒体对处于社会转型期与矛盾凸显期的中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话语呈现,传达了中国社会现存的多元化与异质性的价值观念,具有反映社会群像、呈现文化价值、阐明社会问题、启迪理性反思的特点。和态度等构成的“成套设备”(A ssem blies) [6]。这其中,文化价值观是社会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个体认知事物价值意义的态度和观念。例如《中国日报》(C hina D aily)深度报道栏目“封面报道”(C over Story)对中国多个方面的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根据议题的集中性以及重要性,通过对2010 年3 月至2012 年2 月期间500 篇新闻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得出,在环境生态价值观方面,报道对中国国内严峻的环境形势进行了揭示与披露,显示了中国社会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主义”、“唯发展主义”的价值观念,但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环境的“生态科技主义”也在兴起。在消费文化价值观方面,国民崇尚异国消费、男性兴起身体美学消费、有钱有闲人士喜欢奢侈与炫耀、富裕阶层将艺术品当作投资,这些价值观念在新闻报道中一一呈现。婚恋文化价值观方面,对外报道传递了社会群体中理性务实的择偶观、为房而婚的婚姻观、游戏人生的网婚观以及自由自私的离婚观。

  在慈善文化价值观方面,中国的慈善事业出现了“暴力慈善”、“严苛慈善”、“道德慈善”与“责任慈善”等多种形式,并分别反映了这一领域之内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遗产价值观方面,中国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毁坏与保护,继承与创新的各种相对相异的价值观念也在新闻文本中体现出来。威廉姆·甘姆森提出“话语包”(D iscursive P ackage)的概念解释了论说某一议题的意义体系,这其中框架、显意手法和处理对策是三个基本的元素。[7]从对外新闻报道的文化传播角度来讲,传播者与接收者的价值选择、新闻报道组建的文化话语、话语置身的文化背景共同构成了报道框架。在话语的表现手法方面,中国的对外新闻报道努力创造“亲近性文本”,从具体的小事件、小人物和小场景开头,继而在新闻主体部分深化主题。例如,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 C TV -4)的《走遍中国》栏目在2016 年全新改版,其开篇词为“讲百姓身边事,看中国新变化。小事件透视大时代,小人物见证大变化”。

上一篇:语言的演变的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工业社会前期人性假设及管理思想的演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