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的论文

2020-06-20实用文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教师的道德水平在整个育人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德育的论文,欢迎来参考!

  高中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特定时期,其心理发展呈现出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能否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也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但目前的现状的确令人堪忧,不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明显偏离了正常轨道,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与“我”无关的事物漠不关心,什么国家、民族与社会一概熟视无睹,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包容心与同情心,在行为表现上,追求个性张扬与标新立异,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关注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并给与冷静而理性的思考。与其它领域的德育工作一样,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我们不能否认道德观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大学课程之外的诸多因素,如家庭影响,宗教信仰,交友及崇拜偶像等”,但我们也能否认,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基于其自身的特点及特殊性,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其道德观念、道德品质的养成依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的德育现状不尽如人意,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令人忧心,使得我们有必要努力探寻其内在的缘由,并尽可能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高中德育面临的困境探析

  高中学生的德育现状表明,高中的德育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高中的德育工作,事实上,相关的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们是尽心尽力的,高中的德育成效也是显著的。高中学生的德育现状之所以呈现出令人忧心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加以冷静地观察,可能存在下列问题。

  (一)德育方式上的整体错位1.从德性之与人行为影响的逻辑来看:道德观念的形成或内化是前提与根基,只有使得受教育者在其内心深处信奉、认同某种道德观念及相关行为准则,其行为才可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符合道德规则的要求,也就是做道德的事情,因而,道德教育的首要环节是向受教育者解释、灌输某种道德要求的内在合理性,因为“学生不会仅仅因为教师告诉他们不诚实和失信是不可接受的就会更加诚实和守信。他们只有了解形成这些基本道德观念的原因——例如,只有当他们开始去思考人人都撒谎和失信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才会相信”。受教育者确信某种道德观念,是其行为符合道德要求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还必须为其行为提供确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规则,为其行为提供明确的行动路线,即是告诉他们该如何做,才是道德的。道德观念内化与行为路线的确立,为行为的合乎道德性要求奠定了基石。但正如约瑟夫普利策所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在不同的情况下,人的行为表现可能是截然相反的,高中学生同样不例外。要使得人的行为完全符合德性的要求,还必须构建相应的保障机制,即惩戒与激励。通过惩戒抑制人性中恶的一面,将人的行为尽可能约束在规则的范围内;对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加以倡导,则能激发行为者的内在自豪感,使之拥有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2.从人的德性养成的逻辑来看: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内化,不仅需要深刻而细致的理论解释,也还需要接受者具备相应的理解与内化能力,从一个个体的生命历程来看,德育的基本逻辑顺序应该是:确立具有内在合理性的道德行为规则以供行为者模仿、掌握;对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通过惩戒加以矫正,对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加以激励,使之形成内在的某种认同与确信;向受教育者阐述道德观念与规则的内在根据,使之确信,并内化为自身思想意识的组成部分,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德性人。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德育在整体上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对高中学生而言,不仅理论上的说教过多,缺乏相应的解释;而且规则要求过少,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能获得各种荣誉不是个别现象。此外,在整体上,对于和成绩相关度不大的其他荣誉,其认可度广泛受到轻视。

  (二)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整体环境的巨大变化,网络技术的发达,各种现代科技在无所不在的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活,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变化不仅抵消中学德育的正面作用,更在一定的程度上侵蚀中学德育的话语权;社会不良风气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高中学生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性发展潮流的现实情况下,西方各种敌对势力,越来越注重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对我国年轻人的争夺,通过政治、文化等各种手段进行渗透,以达到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目的。高中学生不仅是国家的未来,更由于他们处于价值观极具可塑性的阶段,自然极易成为各种腐朽敌对势力渗透的目标,以希望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信奉资产阶级思想与价值观念,这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三)无奈的现实现实中的高中德育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大多数的学生与家长心目中,上大学是读高中的核心目的,因为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能有一个好的未来,特别是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其二,在现有的教育行政体制下,高考的升学率依旧是各个中学之间竞争与排名的重要指标,较好的升学率不仅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也意味着能够争取到更为优质的生源,对于中学来说,这是生死攸关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对高中德育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家长们关心的不是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而是成绩排名。笔者就曾接触过许多这样的家长,张口就问孩子考了多少分,在班里的排名第几。排名靠前就喜气洋洋,排名靠后则倍感失落。至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与同学的关系怎样则极少关心。而学校为了提升自身的位置,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也往往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目标。于是,在升学率与家长期望的双重压力下,包括德育在内的各种所谓的副科就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被“忽视”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固然重要,但从育人的角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爱因斯坦曾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其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助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

  (四)高中教育者自身德育素养缺失高中德育工作弱化,与教育者自身同样也不无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重要对象,举手投足之间都对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产生影响。“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总书记就指出,一个好老师,“传道”是第一位的,所有的教育者包括中学教育者必须时刻牢记自身所承担的`育人职责。但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中学的教育者们,使得一些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在无形之中将自身变成了教书的机器,将自身与学生的关系演变成了一种商品交换关系,对有关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东西采取漠视的态度,育人观念淡化。更有甚者,个别教育者已经失去了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底线,此类的负面新闻不时见诸于报端,身教的作用不再。

  (五)高中教育与中学后教育的脱节中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学校与家长以及学生的期望来说,就是为了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以便为将来的就业与发展创造条件。大学是怎么样的,大学的育人模式与中学的教育方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等问题,对于大多数的中学教育者而言,完全是被忽略的,高中教育者与学生对大学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缺乏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相脱节,对中学的德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教育者无法告知学生为何要上大学,至多是浅显的层面上向学生阐明,上大学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将来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就业机会。就大学的职能而言,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成为具有较好社会适应性的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上一篇:小学班级管理中惩戒教育的实施论文下一篇:高中德育工作的策略性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