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2020-06-20实用文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干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文中分以下几个部分阐述对学校心理健康的研究认识:一、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原则 ; 三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四、目前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反思。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以期对中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原则、实践措施。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面对二十一世纪全球范围内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面对迎面而来的信息社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当前学校中、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或与教育有关的问题,人的创造力、理性选择能力、责任感和合作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以人文精神取向,以助人成长为宗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途径、一种教育技术,同时也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背景来展开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因此,中小学就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原则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推进,需要更加规范它的开展过程,故我们要合理有序地进行,就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和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关注学生品德、学业、情绪、社交、体能、事业、审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调动学生行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

  3、科学性原则: 在实验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辅导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开展教育活动,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推进实验改革。

  4、差异性原则:重视和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与辅导措施。

  5、实践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课堂知识传授,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必须通过亲身实践、参与活动、体验学习才能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具有可操作。

  6、主动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发展为主、预防为本、治疗为辅,必须主动开展工作。在多种形式的服务中争取对有困扰的学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未然。

  7、情感性原则:任何课堂教学都是伴随情感进行的,没有无情感的教学。

  8、全员性原则: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宽松的氛围。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一个整体。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9、创新性原则: 以创新的精神开展实验工作,充分 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做好实验工作。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措施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它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见过不少学生在成长中遇到一些挫折而产生的一些心理矛盾,因无法妥善地解决,进而出现一些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假如我们每位教师和学生能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解决办法,那么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就会培养出身心都健全的学生。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实践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构建心理素质发展目标体系

  心育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心育内容等要素有机构成的主体。我们构建的心理素质发展目标体系是一个三维结构,一维是构建内容,即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二维是构建结果,即知、情、意、行、个性协同发展;三维是构建过程,即学生自定目标、计划,自我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也就是要把爱学、会学、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纳入教学目标,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构建,把外在目标内化为内在目标,从而实现心理的自我教育。它强调“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要求,体现心理素质全面、协同、自主构建,注重发挥心理的能动作用,带动整体素质的全面、协同发展。

  (二)调适教师心理,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1、调试好教师自身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于现代教育发展迅猛,教师旧的心理素质结构的调适状态受到冲击,因此,要使教师的个人心理特质和个人行为同社会需要能相应配合,使之有效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做好教师心理特质结构的调适工作。

  (1)以师德教育净化教师的精神境界。

  师德教育的出发点应着眼于“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为教师创造条件,发展自我。首先是加强引导,对教师进行理想和道德教育,使教师在无私奉献中思想得到升华,明确人生价值的实现,会经历确定目标,实现价值和体验价值等过程,每一个过程既有辛苦的劳动,也有深刻的感悟和思索,帮助教师树立“献身教育”的价值目标,并使之转化为内心坚定的信念,形成精神的动力,行为的约束力,不因名利得失而叹息,不因不被人理解而苦恼,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其次,提供信息。关于学校的、世界的,全国的,使教师明了形势,帮助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产生前进的内驱力。再次,树立榜样,以教师中的模范人物为榜样,突出他们的可学性,而且把学习模范教师的高尚师德与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进行由于社会变革和教育更新引起的新旧优秀教师标准的讨论,建立新的心理调适状态,向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教师榜样自觉地努力学习。

  (2)注意人格训练,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克服心理负效应。

  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根据人性格的不同特点,人格可分为外倾型、内倾型和中间型。同时,根据人格的取向,又可分为进取型人格和保守型人格。作为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工作特点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和艺术性,其人格特征应该是更加鲜明的富有社会影响力的进取型人格。要培养进取型的人格,一要注重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协调,克服影响进取型人格培养的心理负效应。要培养群体归属的自我意识,树立学校群体职业信念。二是明确社会赋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自我意识,形成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三要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明确自已的职责,四要加强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有意识地、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善于自我调整,五要注重学习心理理论,以理论指导,促使自己做情绪的主人,在调节、控制情绪上下功夫,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心境。

  (3)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平静,持久而具有感染性的情绪状态。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可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增强信息和希望。学校要为教师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氛围,改善工作环境,形成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彼此关系融洽、互相尊重、相互协作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要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心理挫折,帮助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正视现实,承认挫折,冷静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还要加强有效的思想工作,帮助教师脱离困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教师们的合理要求,耐心帮助教师调整切合实际的目标,使教师精神愉快地投入工作。又因为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大多数教师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调适教师的心理环境,如节日活动,午间娱乐活动,暑期休养,春游等,使教师们在活动中增进团结,相互理解,促进相互间的心理相容。

  (4)为教师的成功创造条件

  首先,鼓励教师掌握现代化技术,让教师通过运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又通过课件制作,选择、创造课堂教学方法。其次,组织示范教学观摩。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主要以课堂为舞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在听课活动中,发现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并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对于教师的成果,要及时在教师会上总结,反馈,组织观摩,使教师的创造性得到认可。再次,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如设立教师机房、为教师配备电脑、设立课件制作室、教师资料室等。开辟教改信息窗、科研论坛,向教师辐射国内外教改动态、提供科研信息、评比优秀论文、开辟发表渠道等,为教师的成功创造条件。

  (5)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关系,加深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家长、社会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一味地强调分数,开始重视孩子人格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加之一些舆论的导向,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开设家长学校,统一思想,使家长的观念统一到育人的目标上来。二是要召开家长座谈会,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学校工作。三是可开设家长开放周,让家长到校听课,了解教师的教育情况,随时沟通思想,达成共识。这样,随着学校、家庭联系的加强,社会上的偏见将减少,教师对偏见带来的不良暗示的抵御能力将增强。因此,教师良好形象的确定一方面取决于由心理素质而导出的意志行动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家校联系的增强,取决于家长、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和理解,形成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良性循环。

  2、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1) 学理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在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暴露出认识上的种种不足和错误,请有关专家给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再进行讨论,让老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让教师真正理解,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师应当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为此,要做到班主任人手一册“心理健康教育”丛书,从理论上提高认识。此外,开展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科研活动,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找原因,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通常,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他们年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的影响,比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于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三是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3)讲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要针对性地梳理,要耐心启发,正确引导。

  其次,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需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最后,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这就要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解决,如孩子的多动症,要视程度的不同,区别对待。总之,要做到对症下药。

  (三)营造轻松和谐、自主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生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因此,心理环境的建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高效、独特的途径。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营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1、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还要 重视整个校园的布局,力求产生整体美,还要重视人文环境建设。让学生每天一清早来到学校,深深地受到定期更新的良好氛围的熏陶,精神为之振奋,情绪为之快乐。

  2、帮助家长改进教子方法,形成理解、激励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赖以生存的摇篮,不同的家庭背景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父母由于生活中的烦恼形成关系不和使孩子产生压抑感;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长不大,一味地剥夺他们操作家务的机会,使孩于产生依赖感;有些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产生恐惧惑;有的孩子因兴趣爱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反而受到批评产生委曲感;有的孩子是与老人在一起生活,年龄上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缺少温馨感。

  鉴于上述情况,学校要在全校家长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首先让家长了解每一个孩子心理问题的症状,如多动、孤僻、敌意等。通过家长学校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具体地讲给家长听,进而又具体地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重视的心理教育的内容。

  在复习考试阶段,对家长具体宣传孩子在这期间容易形成的心理问题;如孩子的是非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学业负担过重,有厌学的情绪;学习能力差,依赖性强,宠爱过多,自尊心太强,容易激动,比较任性等。并针对这一阶段孩子身上的种种倾向,要求父母给予更多的理解,同时要重点辅导家长对孩子加强四个方面的教育:集中注意力的教育、学会观察的教育、增强记忆的教育、发展思维的教育。通过家长的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期末的考核当中去,并且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进行教学和心理训练,要注重心理品质培养,防止将心理辅导课上成心理学知识课。重视发挥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心育功能,强调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将心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个性和特长。

  2、加强学科心育。

  学科心育,即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科心育占领课堂教学主阵地,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1)抓教学内容协同。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心育内容,如语文的情感教育内容、数学的思维训练内容等,实现学科内在协同;二是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核心,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协同,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优化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情、意、行、个性协同发展的心理结构。

  (2)建立自主构建的教学过程,形成协同、有序、乐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运行体制。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收到实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要推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之间的协同,要建立教学过程自我调控的机制,要形成自主构建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学生认同教学目标、自学质疑、自主讨论评价、自主练习应用、力求创新、自主反馈调控、自主总结提高的教学结构。

  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加强个别心育,因材施教。

  (1)要建立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2)要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心理咨询工作普遍化、经常化。要有专职教师负责,全体教师参与,广泛接纳咨询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并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因人而异地矫正和疏导各种心理问题。

  (3)要建立心理松弛室,开展心理松弛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4)要开通心理热线,为所有求助学生提供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5)设立知心信箱,有专人负责,认真回复学生来信,并与有些来信学生进行了谈话交流。

  (6)对多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讲座,辅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让学生有话直说,勇于发表意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

  (7)以自我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小学高段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大好时机。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体会到要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而素质教育,只有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去学习、去生活,才能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

上一篇: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