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群体心理特点与引导研究论文

2020-06-20实用文

  [摘要]网络暴力是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也是当前网络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暴力的特点、网络暴力的成因以及网络群体的力量,旨在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合理引导网络舆论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暴力;群体心理特点;公民素养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网络暴力的内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于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不可避免的,网络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其破坏性的一面。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会热门事件在网络上的曝光力度不断增加,网民群体对社会公众事件的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网络暴力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兴词汇,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中的延伸,与一般意义上的暴力不同,它不是指以武力伤害他人人身、财产甚至危及生命的行为,而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在各大论坛及公众平台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甚至公开他人隐私,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给其造成严重的精神损伤的一种“软暴力”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特点

  1.匿名性。互联网技术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在这里聚集的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不用暴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有自己独特的昵称,他们可能互不相识却志同道合。网络群体数量的庞大,鱼龙混杂让他们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必须控制这些欲望,在群体中他很难约束自己,因网络群体是个无名氏,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一旦发生具有轰动性的社会事件,具有相同观点和见解的网民会自发组团,形成一个网络群体,在这里他们尽情地宣泄着个人情感,不顾后果地享受着语言暴力给他们带来的快感。2.群体性。网络暴力的攻击形式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群体性的行动。个体行为不会生太大影响,但一旦个体结成群体,有了相通的情感和共同的目标。他们就会分工协作,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不遗余力。比如,当有了某个攻击对象,他们会分头行动,搜集攻击对象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曝光,直至达成预期目标方肯罢休。3.盲从性。我们将网络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明确目的的行动派,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视着周遭的人和事,提出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鞭辟入里”的见解,或者绝对支持或者坚决反对,并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实际行动。另一类是中立派,他们不会立马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审时度势,保持一种“墙头草随风倒”的姿势,我们将这类群众称之为“吃瓜群众”。这类群体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盲从性。通常情况下,在群体中因个人惧怕群体压力会对优势意见表现出附和和顺从的态度,从而使优势意见居于上风。4.破坏性。构成网络群体的数量庞大、成分复杂、情感简单极端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大的破坏性。这种破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其精神层面的损伤,而造成这种损伤的方式通常表现为用带有侮辱、讽刺性的话语对其进行言语攻击、通过人肉搜索曝光其隐私等,使当事人饱受舆论压力,精神健康受到损害。另一方面是指对其物质生活的干扰,如通过非法手段致使其钱财受损、给当事人寄送带有恐吓字眼的信件或恶作剧玩偶。

二、网络群体的力量

  (一)网络群体的形成

  一般而言,群体①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个人,这里的个人没有民族、职业、性别的差别,也不论他们因何而聚到一起。而从心理学角度看,群体一词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比如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心理学上所谓的“群体”会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它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体特征大相径庭。这些群体中的个人在思想和感情会全部朝着一个方向迈进,其自身个性消失殆尽,转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简单的几个人聚集在一起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比如大街上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虽然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但他们的聚集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就不能被称之为一个群体。有时候,仅五六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心理群体,有时候,多达数十之众的偶然相聚也不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自身个性的消失以及思想和感情全部朝一个方向迈进,这是即将形成群体时的个体的首要特征。网络群体的形成也遵循心理学角度对群体的定义。每当发生重大事件时,部分网民会纷纷出来“观戏”,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意见相同或相近的网民会自发结成一个网络群体,而由于网民成分的庞大复杂,导致形成网络群体的成分也良莠不齐,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阶层,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也有天壤之别。但一旦结成网络群体,他们自身原有的个性便会消失,体现出新的特征,这些特征中,有些特征是很多个体所共有的,而有些特征只为该群体或该个体所独有。不容置疑的.是,网络群体中的个人有着相通的思想和感情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二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都与暗示和感染机制有关。“群体暗示”①是一种传播方式,它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中的个人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下往往会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辨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地轻信和盲从。处于亢奋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烈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情绪和行动乃至整个现场的氛围,对他都构成强有力的刺激,使他的信念、思想和行为方式都迅速与周围人融为一体。“群体感染”②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的速度快,主要是由于在现场昂奋的状态下,个体失去理性,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甚至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网络暴力行为就是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这两种机制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当网民由于某个事件自发结成某个群体时,他们就失去了在作为独立个体时所拥有的理性分析判断能力,处于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从暗示的调遣,对理性的观点无动于衷,永远保持着生物本能的激情,留下的只有极端的行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那些网络“暴民”所作出的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了。

  (三)群体力量的极端性

  群体的感情具有简单和夸张性的特点,从而导致群体的行为具有极端性。面对同一件事情,如果是个体有反对意见,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如果是群体中的个体心生厌恶,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一方面,在匿名性的作用下,群体中的个体丧失了责任感,群体感情的狂暴程度也会增加,尤其是在异质性群体中间。另一方面,由于群体数量的庞大,群体中的个体会产生一种人多势众的力量感,会表现出孤立的个体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上一篇: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下一篇:网络传播下的大学生心理反应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