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贫论文

2020-06-20实用文

  【内容提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贫困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容易产生自卑、无望、人际交往困难、敏感等严重心理问题。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受经济、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只有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扶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才能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精神扶贫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和并轨收费制的实施,大学贫困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的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健康成长;但也存在相当数量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双困生”,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有近20%的贫困生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该比例远远高于非贫困生。[1]他们消极悲观,继而产生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引发较为严重的心理疾患,由此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发展与稳定。对于这些症状较为严重的“双困生”,我们认为在加大对他们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还需特别重视他们的“精神扶贫”工作。

一、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一)自卑和无望感。由于自卑导致一部分贫困生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据一项调查显示,40%的受调查贫困生具有一定的抑郁感。[2]这些学生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表现为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

  (二)人际关系困难。由于贫困生具有上述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特点,他们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经济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这种矛盾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加上物质生活匮乏,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三)过分敏感。自卑心理往往使人过分敏感。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贫困生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同学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于一个眼神,在一些贫困生看来都有特殊的意义。他们比较容易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非常敏感脆弱,有的还会产生暴力倾向。

  (四)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在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贫困生不喜欢与人交往,总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狭小的内心世界里。为寻求精神寄托,他们中的很多人陷入网络游戏,整天泡在网吧,戒不掉心理上的网瘾,最后不得不降级或自动退学。

  此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其它的一些特点和表现形式,如无故旷课、出走等,甚至走上偷窃等违法道路上。事实上,他们的心理问题是综合性的,当多种因素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所谓“心理”,通常认为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过程,表现为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精神等。当一个人依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对遭遇的事物和现象不能正确理解和科学分析时,便产生心理问题。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贫困不仅仅给他们带来经济拮据的生活,还有沉重的心理压力,贫困生的心里装着比一般学生更难以解决的困难,其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http://毕业论文

  (一)经济拮据。经济上的压力是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尽管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如困难补助、助学贷款、政府奖学金等资助政策,但还是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求。此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商品经济的繁荣,直接影响了校园的平静,刺激着学生的消费欲望和攀比心理。人际关系的冷漠,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无疑又加剧了经济拮据的贫困生心理负担,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二)学业困扰。贫困生在大学期间背负的学习压力无疑比一般人更为沉重,从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跨进大学校门时,就倾注了来自家庭、社会的厚望,许多人常常担心自己学不好而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一旦学习上受挫便会焦虑不安,如不能及时得到宣泄便会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逐步演变成心理疾病。尤其是那些来自偏远山村的学生,他们的中小学阶段大都在一些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乡村学校中接受教育。这些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学水平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相对较低,提供给学生锻炼能力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和条件也相当有限。这些不仅增大了他们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压力,也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竞争力相对偏弱,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就业压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过渡到双向选择的模式,就业竞争加剧。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家境贫困的大学毕业生们缺乏诸多有利条件:来自边远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后盾;面对日益高涨的就业成本,他们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责任。这些使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恐惧和焦虑往往会打破他们的内心平衡,导致心绪不宁和抑郁,引发心理疾患。此外,在择业竞争中的一些不公正现象,也易引发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的贫困生愤世嫉俗、过于偏激等新的复杂心理矛盾。http://毕业论文

  (四)自我封闭。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人心理健康的前提,有许多贫困生因为家庭条件制约,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小圈子里,表现出孤僻、内向、不易交往等特点。这直接造成贫困生应对方式和求助模式的不正确,也是导致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生活上的艰难和学习上的压力都需要倾诉的对象,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他们的问题只有通过求助才能很好地解决。然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由于较强的自尊心和心理戒备以及大学同学间的利益冲突,使同学之间的社会支持产生障碍,而高校松散型的师生关系,也导致多数贫困生求助缺乏自信。因此,部分贫困生一旦遇上心理问题就很难走出心理阴影而引发心理疾患。

上一篇:高校心理贫困的识别度量与福利提供措施论文下一篇:多角度探讨高职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