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联动探索自然培育创新性人才的论文

2020-06-20实用文

  摘要:全国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对现行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科学探究;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因材施教,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学校教育树立面向21世纪的人才观、知识观、学习观和伦理道德观。新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主动的感受科学环境,认识科学现象,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曲折,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要取得明显的成效,最重要的是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发展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才能学好物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才能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发现科学规律;通过努力探索,坚持不懈方可成功。

  关键词:课程改革 因材施教 科学探究 过程 学会学习 创新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要让学生学会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课程。因此,物理学不只是书本上的物理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近几十年,中学物理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中学物理教材也变更了多次。但总的说来,旧的物理教材中知识比较陈旧,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物理知识及现代科技应用的物理知识较少。教材内容比较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教材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枯燥、无趣、难学,或者感到物理学高深莫测,高不可攀,敬而远之。

  当前,在全国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对现行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原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科学探究。新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读书、听课、做练习为主的被动学习方式,主动的感受科学环境。认识科学现象,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将引导学生从不断物理定理、公式和解题法则的被动训练转向对科学方法的学习,尽量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获得并理解科学内容,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树立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应该承认,我国传统教育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们确实有许多自以为是的错误做法,这恐怕也是我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中频频获奖,而我国科学家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的症结所在。

  21世纪信息经济所需的人才,就是创造性人才。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会学习

  为了适应信息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知识的迅速更新,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千变万化的信息经济使得不断增长的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与人们主观上对付这种复杂性的能力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因此,学校教育要特别注重能力培养,以缩小这一距离。21世纪的学校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习惯和能力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即对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再创造的训练。这就要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不仅传授那些过去积累起来的知识,而且应该引导学生探究未来应该知道的东西,学会预测、预见和构想未来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速度,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不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2.因材施教

  高度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多彩的信息经济时代,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多种多样的、能够适应社会各类需求的人才。社会的进步给青年一代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发展要求,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充分而全面的发展,造就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就是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教学制度的灵活性,使学生学习有更大的自由度,使教学计划更有弹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业时,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志趣和个性特点,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方式、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为因材施教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

  3.创新教育

  未来的一切挑战和压力,将集中在人的发展这一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上,既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上。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的竞争都需要有创造性的人才。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就要克服目前教育中的划一性、封闭性。尊重学生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个性化、多样化的未来社会,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都强烈呼唤教育培养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

  4.树立“四观”

  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他们应该具有更高的知识、道德、能力、技术、有丰富鲜明的个性和情感,富有创造力;有自主、自律和为公共事业服务的精神,能有效地参与社会变革。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树立面向21世纪的人才观、知识观、学习观和伦理道德观。

  人才观反映了社会识才的标准。未来人才必须具有自主、积极进取和创新的精神,他们敢于迎接挑战而不保守和退缩。注重个性发展,发展自主性和自我意识,善于自律并能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善于与他人合作。未来人才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未来人才应对人类、对他人有高度的责任感,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伦理价值观,对科学与真理有执着的追求。未来人才应学会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未来人才应具有丰富的个性,具备特长,能适应多样化和多彩的未来社会。21世纪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知识观、学习观,更多地采取一种多元文化的知识观,多种文化特点的求知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化阶段。多种学科交叉,多方面知调综合,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使得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日益成为带有时代特征的主要趋势。传统教育重视的是社会和教育者对学习知识的选择,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的选择。没有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的选择,也就没有自主性。学习过程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自主推动的过程。

上一篇:对强化人才发展环境的思索论文下一篇:科研人才在农业管理的地位与培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