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而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性、全面性人才却十分匮乏,企业单位面临着人才的巨大缺口,而高校毕业生却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的同时,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逐渐增多。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大学生就业观论文范例,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
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三、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可采取的措施
(一)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及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大学生初入社会,一方面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到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应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潜能和个性特点,扬其长、避其短,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3、掌握职业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较少,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先学习后工作。大学生对自身的起点要求不应过高,应该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摸索发掘自身潜能。
总之,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灵活选择。另外,就业时绝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为无论是对自己、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大学毕业生早日就业都是硬道理。
篇二: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在当今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新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新旧就业观念的剧烈冲撞,就业价值观重新定向,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出现了新问题,而且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论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寻根求源,提出应对的对策。以期能对当代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问题 对策
竞争、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的就业观中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多数毕业生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竞争压力大的现实,增强自身的风险竞争意识,逐步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认识国家分配模式的取消和人事代理制度这一现状,增强自身的职业流动意识。积极的一面应得以提倡,而消极的一面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趋向于务实化和理性化,但是由于处在就业观的转型时期,各种不合理的就业观依然存在,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观世俗化,择业目标短期性
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众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责任感,表现出“重物质,轻精神”的世俗化特征,选择职位时趋向于工资高、待遇好、吃苦少的工作,而对于基础性的、较为吃苦的工作则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大学生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在意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的发挥等,不顾自身发展的职业前景,就业观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2.择业心理上矛盾,服务社会意识差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职业评价与现实状况之间存有偏差,以至于会脱离于现实。将不利因素考虑过高以至于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自甘平庸;想要自主创业却又因对市场估计不清而半途放弃;想要在基层做一番大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却又不愿吃苦。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服务社会意识差,将职业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真正愿意到基层就业的人太少。大学毕业生们挤在发达城市里,苦不堪言地找工作,而基层和农村对大学生求贤若渴却乏人问津。
3.择业认识片面,缺乏诚信意识
社会体制改革深入使得大学生思想上形成的“想机关、重国营、轻集体、鄙个体”的职业观念有了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用新的视角来认识就业问题。在职业选择方面,自谋职业也算就业的观点逐渐被毕业生所接受,但有一些大学生对职业认知应存在着片面性,将职业单纯分为“热”“冷”两项,对于“热”的就拼命地想要挤进去,而对于“冷”的则是远远地避开;还有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缺乏诚信,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这样直接导致用人单位的不信任。
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既渴望发挥学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既愿意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保证就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面对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各界人士用冷静的态度,给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从就业困扰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显得复杂而多变。因而对于大学生教育观的教育,不仅要社会、家庭、政府等创造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要积极调整,切实的转变就业观念,结合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内、外因,采用与时俱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来达到切实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一)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社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环境的正确导向作用,完善就业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运作。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感染性。加大就业和创业中优秀毕业生榜样事迹的舆论宣传力度,呼吁用人单位应实事求是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管理的单一管理角色意识,将就业管理发展为集管理、教育、服务与指导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性的体系;其次,要逐步扩大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努力将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成为一个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
学校教育方面,一方面,要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射,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我们要切实加强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举办各类活动渗透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澄清观念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消除可能出现的就业观偏差,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观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观障碍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诚信的择业主体是不具备任何可竞争力的。因此,学校教育中应向学生灌输诚信的理念,教导大学生应牢固树立诚信意识,经得起市场考验。
家庭方面,一方面,要深化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大学生就业观。社会和高校是毕业生开展就业观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做好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仅仅依靠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还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家庭教育也同样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另一方面,家庭应给予大学生就业鼓励。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理解和支持,对他们应对就业挫折和压力有十分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与大学生多进行情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中所想,真实诚恳地传达他们的期望。其次,要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就业的情况。
(二)调整大学生就业观,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正确看待和解决就业中的矛盾,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正确途径。从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内因作用发挥越充分、主观努力越积极,则取得的教育效果越佳。大学生就业观自我调适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能够客观的分析自我,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就业。
1.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人无信不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讲信用的市场,缺乏信用的大学生在市场中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因此,大学生要从主观上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在实践中经得住当代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自我调适的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立足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
2.转变大学生择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极大。“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就成为当今教育大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敢于到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在就业时既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奋斗进取,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机遇。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是指一个人对其各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道路进行的设计和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就在于帮助规划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配置,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分为:评估自我和分析环境→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进行行动→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几个步骤。
4.提倡主体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主体教育不是任何单一本位的教育,而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多本位的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大学生积累理性认识与知识,同时实现自身潜在能力的完善与发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过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社会就业观的大转变。观念的改变是最痛苦的,却也是最彻底的改变。观念的转变会直接地带来学生行动、实践的转变,“思想统治行动”。只要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其在择业、创业的实践中才会以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择业的最重要标准。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国家的有力资源。因此,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切实地转变就业观,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到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永军,吕媛,郭树航,徐智策.大学生就业观问卷调查报告[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3).
[2]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
[3]庞蕾蕾.大学生就业观问题探讨[J].文教资料, 2008,(17).
[4]郑曦,罗斌.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