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校本研修的论文

2020-06-20实用文

  把握校本研修核心,立足专业自主成长

  为解决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在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陕教师69号,2010年12月13日)文件下达整三年的现在,我以为,深化认识,切实把握校本研修的核心,强化内驱,立足实现专业自主成长,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

一、回顾演进历程,理解丰富内涵,把握“校本研修”的核心。

  1、“校本研修”是由“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演进而来的。

  “校本培训”最先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国。是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是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着眼于学校和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由学校发起组织,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学习和培训的一种活动形式。

  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师范司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校本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各地要对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指导。”2000年我国正式开展了“校本培训”。

  2001年,新课改开始后,朱慕菊、顾泠沅、余文森等人共同提出了“校本教研”新概念。2002年12月,教育部江苏锡山“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专题研讨会”上,余文森提出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领。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正式提出了“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立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从此,“校本教研”逐步开展。

  “校本教研”开展不久,教育学者顾泠沅建议把“校本教研”称为“校本研修”,以为这样更合适,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2004年3月27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正式提出了“校本研修”的概念,他说校本研修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培训,学校出现的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培训的归宿是解决这些问题。

  2、纵观“校本培训”到“校本教研”,再到“校本研修”的演进,有两个变化:一是“校本”二字虽未变,但内涵丰富了;二是从“训”到“研”,再到“研修”,内涵更丰富了,主体明确转移了。因而可以说“校本研修”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改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质的飞跃。这就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进修的真正主体,更加突出了教师个体的自主成长,和在研修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细细琢磨“研修”的词义会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百度解释“研”为:细磨(mó),碾。如:研磨、研药、研墨;深入地探求:研究、钻研。作为“校本研修”的“研”不就是取“研究”“钻研”“教研”“科研”之意吗!

  百度解释“修”有9个义项,其中有:装饰,使完美。如:修饰、修辞、装修;整治,恢复完美。又如:修复、修治、修缮(修理);还如:(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修学、修业、修养。作为“校本研修”的“修”不就是取“修养”“修炼”“进修”之意吗!

  “研”“修”两词并列联合,各有其义。“修”为“研”之基,“研”为“修”之体;“修”为根本,“研”为花实;无“修”难以成“研”,不“研”何以彰“修”;“研”以促“修”之日益完善,“修”以促“研”之逐步深化。“研”“修”各司其职,相辅相成,虽各有指向,但都注重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较之“培训”“研训”“教研”更多一层,更进一步。抽丝剥笋,寻根究底,“修”是根本、是关键、是核心、是精髓。

二、把握主要内容,坚持基本方式,明确“校本研修”基本任务。

  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省教育厅《意见》说得很清楚,这就是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或区域)特点,科学构建、合理设计。一般包括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等四个方面。

  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省教育厅《实施方案》说,根据研修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可分为基于课堂教学、基于同伴互助、基于校际合作、基于专业发展、基于网络平台和基于专家指导等基本类型。

  (一)“校本研修”究竟“研”什么?

  总括而言:“研”教学,或曰教学研究;“研”教育,或曰教育科研。分而述之:研学生,研学情,研学生成长之需要,研学生发展之实效;研课程,研教材,研教育规律之遵循,研教学方法之革新;研问题,研困惑,研现象而见本质,研矛盾而求破解。研的成效往往是困惑之释除,矛盾之解决,学生之进步成长,教师之专业发展。研的载体不外乎课题研究、探索活动、论文写作、反思提升、教育叙事等等。

  1、学生研究,把握学生成长之需要。所教学生的男女年龄、身体发育、心理成长、家长素养、家庭教养、共性特征、普遍困惑、教育目标,以便整体把握。

  2、学情研究,追求学生发展之实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性格、不同志趣、不同基础、不同影响、不同困惑、不同障碍,以便区别对待。认真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特有现象、表现状态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同伴因素、单一因素、综合因素、历史因素、现实因素、突发偶然因素、内在必然因素。

  3、课程研究,奠定全面发展之根基。对于学生所学各门课程有足够了解,一是其他课程的大体内容,能有基本的把握;二是各科之间的关联,能有足够的认识。以便随时呼应,巧妙借鉴,主动配合。

  4、教材研究,掌握详略取舍之管鈅。通读自己所教学科教材,对于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章节分布,联系衔接、重点难点、所需方法、所需过程、德育要素等熟烂于心,做到胸有成竹,心有全局。以便自如驾驭,随机取舍,便宜详略。

  5、校本研究,把握规律而高屋建瓴。校本研究是立足于行动和现场、实践特征突出的研究。以自己的学校作为研究的基地,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动进行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现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对基础研究成果验证、应用,直接促进教育教学,提供策略、方法、模式、过程等经验性知识。

  6、案例研究,透过现象而更上层楼。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二)“校本研修”究竟“修”什么?

  德业兼顾,德业互促,德为业之灵魂,业为德之血肉。教育部2012年2月10日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依据。《标准》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其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各个维度下,确立了四至六个不等的领域;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三至六项不等的基本要求。《标准》既具有“评价”标准之性质,也具有“导向”标准之特征。作为“评价”标准,它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是评价教师和教师教育质量的依据,是进行教师管理和教师教育管理的抓手。作为“导向”标准,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因此是引领中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础。从而为广大教师的专业进修、提升、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和评价标准。

  总括而言:曰“修德”“修心”“修身”,曰“修业”“修技”“修仁爱心、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信仰心,正直心、羞恶心、慈善艺”。分而述之,“修德”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修心”指心、怜悯心;“修身”指人格修养、精神气质、生活品位、仪表形象。“修业”指学科专业、教育知识、心理知识、他科知识、社会人文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修技”指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修艺”指治学治教精神、教育教学智慧、教育教学方法、技巧、风格的形成,教育教学科研的意识、能力、水平及成果的推广等。

  1、“修德”:

  关于“修德”,《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于今而言,包含: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基本规范、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精神、家庭美德。

  我在《重建并坚守我们的教育信仰》中这样解读教育人的职业精神:“教育是一项传承人类文明、铸造民族精神的经天纬地的事业。因而,我们必须重建并坚守我们的教育信仰。教育者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必须有信仰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有博爱之心,要超越功利;必须充分认识教育是目的,不能把它当做手段;必须要有献身精神,从事的是教育,捧出的是一颗心。总之,教育信仰是视教育为一种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视教育高于一切,甚至视为自己生命的信仰;教育信仰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默默耕耘精神,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我精神,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自我牺牲精神,更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自己也造福未来的不屈不挠精神”。

  2、“修心”:仁爱心、事业心、责任心,精细心、宽容心、忍耐心、欣赏心、快乐心。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教育的爱心是一种教育的圣心,爱心教育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我以为,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一定是充满大爱之心的学校,最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充满大爱之心的教师。世界上,优秀的教师各有各的优秀,但是有一点是一定共同的,这就是拥有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观察记录,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他用自己一生的身体力行,诠释着他对学生深切的爱。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他对孩子的爱,不是教育策略或教育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教育是一项充满着爱的事业,爱学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弥足珍贵的品质。

  3、“修身”:

  科学健体,身心健康,没有不良嗜好;

  生活文明,举止大方,仪容仪表得体;

  人文素养高尚(文化修养,审美素质,精神追求,生活品位)。

  个性品质优良(精神面貌,意志品质,情感因素,性格特点,气质类型)。

  4、“修业”:学业(基础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所教学科专业知识群)、业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规范要求)。

  5、“修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有关教育教学基本功、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技巧。

  6、“修艺”: 注重细节,讲究实效,精益求精,堪为示范;人格魅力、知识魅力和艺术魅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堪为师表;一笑一颦,举手投足,充盈教育智慧,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上一篇:学习优秀教师心得体会下一篇:教师校本研修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