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活动的运用论文

2020-06-22实用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践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障碍、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在高职新生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有必要。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团体活动,作为一种新颖、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渐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

  目前,各高职院校团体活动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还在不断探讨和摸索中,反映在开展团体活动的对象、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对团体活动的实施过程,影响团体活动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职新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由于本身性格、年龄特点及初到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不良。刚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改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感,如孤独、空虚、焦虑等。并且,如今的高职新生,在中学阶段基本上是走读,在家受父母万般宠爱,独立生活能力差,进入高校后,要与来自不同家庭、社会背景,有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集体生活,容易出现生活上的不适应。

  2.人际关系障碍。这些新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加上“90后”新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经验,在与同学交往时,难免出现人际冲突和矛盾。部分学生或因过分自傲或自卑,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抵触或恐惧等心理。

  3.学习困难和考试焦虑。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与高中阶段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成绩普遍不佳,学习习惯不好,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他们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旷课违纪等情况。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学分制,考试不及格,使学生备感压力,出现焦虑、沮丧心理,对学习更加没有信心,破罐子破摔,导致恶性循环。

  4.理想信念缺失。高职新生刚刚经历紧张的高考,心理上有一种松懈感,再加上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他们大多处于目标模糊、动力不足、角色定位不准、理想信念缺失的状态。部分学生因上大学后出现心理落差或人际关系不良,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软件,空虚迷茫,精神萎靡,虚度光阴,更别说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了。

  4.5.情感障碍。高职新生的年龄一般为18~20岁,正值青春期,生理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渴望爱情。但由于心理发展的滞后性,尚未形成健康、成熟的爱情观,缺乏爱的能力,性心理认识上存有偏差,不能妥善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冲突,因暗恋、失恋及恋爱过程中的争吵而产生的问题比比皆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活动特点。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不够深入,无针对性,形式单调不易吸引学生等,一度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尴尬境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要想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团体活动正好满足这一条件。团体活动是指在团体带领者的指导或帮助下,由团体成员部分或全部参与,为引发成员互动与成长而设计的讨论、游戏等活动。在团体活动中,成员可通过各种途径交流信息,探索个人价值,共享资源和经验,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尝试模仿或改变行为,共同解决问题。团体活动具有活动性、体验性、主体性、高参与性等特点。

  1.活动性。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团体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改变单向说理教育和直接灌输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或游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形式,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内部潜能,使不良情绪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常见的.心理问题或困扰,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缓解。

  2.体验性。团体活动注重成员的体验式参与过程。团体成员通过团体中的观察、学习、体验和探索,不断增强自我认识,调整情绪,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团体中的人际互动,也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潜移默化地优化心理品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研究发现,团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活动强调团体成员的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让学生在讨论、互动、交流、体验中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激发内在发展需求。

  4.高参与性。团体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能吸引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团体活动重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讨论与交流,体验性和实践性很强,应用范围广,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三、高职新生中开展团体活动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团体活动已初见成效。研究指出,团体活动对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技能及健全人格品质等方面有显着效果。就高职新生来说,开展团体活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针对新生集中开展团体活动。根据高职院校新生特点,应分阶段分主题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例如,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集中开展有关环境适应的团体心理活动,减轻学生的不适症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和适应环境。在军训期间,开展抗挫折能力的团体活动,在完成国防教育的同时,增进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在新生心理普查后,根据普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集中解决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据新生正处于青春后期的特点,可在第二学期,分别针对男生和女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活动。还可根据新生自我认识不全的特点,有计划地设计相关团体活动,帮助新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贯穿团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块主阵地。目前,在大多数的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必修课程,会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业院校学生的需求。因此,将团体活动贯穿于各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显得非常必要。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组活动、团体游戏、总结分享等方式,既可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体现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各式各样的团体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促进学生思考,获得启发。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保证教学效果,又深受学生欢迎。

  3.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拓展活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主要以班级管理为主,人员相对固定,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40人左右,平时集体活动和上课大多以单个班级为单位,成为一个自然团体,很适合做团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活动,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体凝聚力。可根据不同班级的人际交往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团体活动,连续多次进行。班级拓展活动可在室内和室外举行,在室内适宜开展小型团体活动,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更有利于团体成员间凝聚力的形成,但缺点是空间较小,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室外团体活动突破空间和班级的限制,趣味性和新鲜感更浓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缺点是增加管理和安全等问题。在团体活动中,可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在集体中表现自我的机会,增进对班级同学的认识,使他们在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学习、领悟,最终改善班级人际互动模式,增强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

  4.开展主题鲜明的团体辅导活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无论基于何种理论流派的团体辅导活动,在促进新生环境适应、改善学生焦虑和抑郁、促进人格发展、提升学生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显着效果。随着高校团体辅导活动的发展,团体辅导形式由单一的矫治性辅导逐渐过渡为集预防、优化和发展的多元化辅导。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集中个体咨询和一般社会团体的许多“治疗性因素”.团体本身的特性,使团体心理辅导有着独特的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内在机制。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的,能量是交互的,学生通过与同伴的互动、讨论、交流、自我体验等增强自我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何立群。体验式团体活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10(6):125-127.

  [2]谢长旺,毕丽娜,赵彦。团体活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30):72-73.

  [3]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8):527-530.

  [4]李丹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效果的研究---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团体活动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68.

  [5]李红锋。拓展训练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3)。

  [6]范立燕“.90后”大学新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学院,2011,(5):7-8.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活动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1.让语言活动“活”起来论文

2.字体语言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3.“活”用教材论文

4.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论文

5.教师运用体态语言的论文

6.比赛在体育课中的运用学科论文

7.动画设计中Flash软件的具体运用论文

8.高中团队精神议论文650字

上一篇:浅谈性格与人际关系论文范本下一篇: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