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培养的乐于渗透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常规是幼儿园教育中核心内容之一,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科学的生活常规及交往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这就包含了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三层意思,是一个人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素质,也是社会对每个公民乃至未来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常规:如户外活动、喝水盥洗、集体活动、游戏活动中等环节的常规……正所谓“无规矩何以成方圆”。在幼儿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这些常规就已然静侯着。如何在幼儿园三年中,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让这些习惯能够陪伴他们更好的成长?

一、幼儿园常规培养中的存在问题

  平常和幼儿交谈时,问他们在幼儿园里哪些事情是最不喜欢的,他们的答案是:为什么幼儿园里有这么多的不可以?为什么幼儿园要排这么多次队伍(晨检排队、上厕所排队、洗手排队、喝水排队等)?为什么我有意见的时候非得要举手,而且要老师请我了才能发表?为什么我不喜欢吃的菜也一定要吃?为什么我不喜欢跳绳还一定要跳?为什么我不能天天当值日生?……可见,幼儿在被悉心照顾的过程中,常规培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分析其原因,归纳如下:

1.教师的灌输式、幼儿的被动式。

  教师对常规的理解总是以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眼光来制定。教师对幼儿的他律和自律认识没有按照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习惯的认为他律是对幼儿培养常规最好的办法,认为幼儿阶段的道德和规则的他律性应该是主旋律。正因为这样,教师习惯把规定好的常规抛给幼儿,产生了常规培养中“灌输式”的教育。幼儿在一定程度上养成被动、服从,而且习惯以成人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这一“灌输式”教育,幼儿在常规养成的过程中,显现出较强的 “被动式”遵守。

2.教师的高压式、幼儿的抵抗式。

  安全是所有活动的前提,正因为这个前提的存在,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就有了其存在的空间,逐渐形成“高压式”的教育。某些教师对“引导者”这一角色定位的偏颇,将引导变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高压式”教育的“合理性”。这一“高压式”教育,幼儿在常规养成的过程中,显现出较强的“抵抗式”学习。

3.教师的无序式、幼儿的无奈式。

  常规培养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成长是动态的。正因如此,教师对常规培养的目标把握偏颇,经常以教师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日活动中组织的 “无序式”。在常规培养的过程中,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是有自身成长轨迹的独立个体。教师“无序式”组织,幼儿在常规养成的过程中,显现出较强的“无奈式”学习。

  上述三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折射出教师与幼儿在常规培养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互为教、学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如何提高幼儿常规培养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将乐育渗透于幼儿园的常规培养中,不失为最有效的办法。

二.乐育引入幼儿园常规培养

  台北教育大学张世宗教授提出:“体、智、德、美、劳”五育以外的第六育——乐育。乐育是教育和娱乐两个过去被视为互相排斥的概念,融为一体的教育。乐育中的快乐功能,重视参与者的主动意愿,强调做中学、玩中学。将乐育引入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是与常规培养中“要求转为自然”、“刻意学习转为自然形成”相得益彰的。

  通过乐育的快乐功能,将常规教育转为常规渗透。通过渗透的潜移默化功能,将常规要求转为自觉遵守,将刻意学习转为自然形成。这两者的转变,是改变教师在常规培养中“灌输式、高压式”手段的一剂良药;这两者的转变,是改变幼儿在常规培养中“被动式、抵抗式”接受的`一剂良方。乐育中提出:听了,忘了;看了,了解了;做了,理解了。这一深入浅出的理念,折射出乐育尊重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形成完整的自我,这是推动幼儿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在“做了”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教师遵循了这一观点——幼儿成长是“自我意识”形成动态的过程,从而改变教师“无序式”这一焦点,乐育的快乐教育功能使幼儿“无奈式”接受问题也得到了突破。主动意愿与自我意识不正是常规培养的核心品质吗?将乐育引入到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无疑是提高其有效性的良好途径。

三、幼儿园常规培养中乐育运用

  1.乐育,规则的提出来自幼儿活动的需要。

  只要有活动,就会有规则。幼儿活动的有序开展,活动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规则制定与遵守。基于乐育的理念,常规的提出应该发自幼儿活动本身的需要。如:区域活动时,进入哪个区域是幼儿自主选择的。如果每个区域没有人数限制,没有标示卡的区分,给幼儿“充分的自由”,纷纷涌进自己最感兴趣的区域,这样的区域活动是无法开展的。为此,区域活动的人数限制、区域活动牌的产生,是幼儿活动本身的需要。以美术区域为例,开始制定的规则只限制了进区域的人数,然而在活动过程中又发现问题:争抢材料,不注意公共卫生,纸屑满天飞,蜡笔满地滚,活动结束时一片狼藉,而无一个幼儿去整理。对此,美术区活动必然要讨论规则的重新修订。如:取材料时要排队,一个跟着一个,同时还要看清材料盒的标记,以便活动结束时的整理归放……等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好听的声音与不好听的声音——好听的声音与不好听的声音可以用什么样的图画表示——哪些场合适合什么样的声音——讨论教室里不同的区域贴上相应声音的图画标志……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孩子进美术区活动,不仅有序,还安静、专注了很多。因为在此活动中,每一阶段的规则的制订都是幼儿活动的需要。

  2.乐育,常规的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常规是包装好的罐头”,正是因为它是包装好的罐头,所以总是让教师痴迷的紧紧抱住不放,过于依赖。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作为支持者、引导者,与幼儿一起讨论制定规则。如:如针对晨间锻炼时,有的幼儿懒散,动作不积极主动、拖拉,教师可以请幼儿发表意见,一起制定晨练规则。通过讨论,共同制定出晨练规则:动作到位、有力,达到锻炼的目的。幼儿还一致赞同每天请两名晨间活动认真、表现好的幼儿做“领操宝宝”。这样一来,幼儿一个个都积极参加晨间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争当领操宝宝。类似这样由幼儿自己讨论制定的规则,往往备受幼儿欢迎,抵触情绪也比较少见,碰到个别幼儿“违规”时,就会有幼儿跟其解释,督促他(她)该怎么做。这种因为有了交往和实践才会出现的规则,是来源于幼儿的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行为之后,幼儿积累的经验才制定的,是开放的、动态的、自动地生成的规则,是源于幼儿的生活的,是自律的规则。

上一篇:大班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下一篇:户外活动对幼儿性格培养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