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在新常态下的信用风险及管控建议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经济下行和经济增速、增长结构和发展动力调整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本文从商业银行实践分析着手,探讨如何主动管控信用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变化

  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速回落、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改变,这些变化对商业银行这样的强周期、高依赖型行业的冲击和影响无处不在。

  (一)经济增速放缓与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业务增长速度将逐步回落新常态。从整个金融业来看,如果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7%~8%,而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速却保持20%~30%,这显然不尽合理,也不可持续。在这样的格局下,很多的金融活动实际上是“脱实就虚”“自娱自乐”.同样地,单个金融机构对其未来发展速度的预期也要更为现实、理性。总之,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区间的下移,商业银行过去“高歌猛进”的黄金繁荣期已经结束,从2015年前三季度公布信息上看,国内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比较明显,全国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1.03万亿,同比增速2.1%,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增速下滑至1%以内,商业银行业务增速回落将是金融业的一个“新常态”.

  (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与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金融业态将发生变化。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金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

  一是“资金多,资本少”,造成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偏高;二是“间接融资多,直接融资少”,国民经济的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三是“银行存贷业务多,其他业务少”,商业银行重视发展存贷款,较少从事其他金融业务。今后,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种局面将逐步得以改变。一方面,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服务业态将加快涌现;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价格机制更加市场化,未来利率、汇率的波动也将成为金融的一种“新常态”.

  (三) 与经济增长动力改变相适应,商业银行各项基础条件将不断改进并完善,金融监管环境将日趋严格。一是维护金融稳定,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为严格,对流动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二是实施“栅栏原则”,要求把银行或其他不同类别金融业务及风险进行区隔;三是加强审慎监管,一方面要求银行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活动更加透明、规范。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经济增长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不可避免要经历行业景气周期性波动,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态势将不断加剧,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尤其是顺经济周期的行业信用风险将不断上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压力加大。

  2008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带来了重大冲击。危机之前,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平稳增长,很多企业对未来发展普遍乐观,并基于对当时经营环境的判断,采取了增加财务杠杆扩张的经营策略。但是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投资增速下滑,出口负增长,内需提振乏力,加之信贷政策收紧,很多企业资金断裂,关停倒闭。受大环境影响,煤炭、钢铁、水泥、冶金、有色、机械等支柱行业经营持续低迷,整体经营效益持续下滑,行业风险管控压力加大。在采矿、有色、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支柱经济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价格下跌,销售量、现金量和利润普遍下降的情况,客户经营状况下滑,盈利水平明显下降,第一还款来源保障度有所减弱,存在通过自身经营性现金流之外的.资金偿还贷款本息情况,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冲击加大。

  (二)不良贷款有所增加。据统计,近来多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呈现“双升”势头。预计在今后两年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还将进一步增加,不良贷款管控的压力还将持续加大,信用风险管控成效将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风险传递范围扩大。从区域分布看,不良贷款首先从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集中暴露,目前仍在持续发酵,逐步蔓延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将成为不良贷款新增较多的区域。从客户结构看,受国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升级、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风险处于高发态势,产能过剩行业风险严峻,钢铁、有色、煤炭、采矿等行业普遍经营恶化,并向上下游扩散,产业链风险加速暴露。同时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条紧张、库存量大、集中、房企融资难,绕道融资量大,风险凸现。特别是高风险担保圈、通过关联公司流向房地产行业也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信用风险管控压力明显增大。

  (四)客户自身抗风险能力脆弱。

  当前企业客户出现风险,有前期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而更多的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主要表现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丧失,陷入流动性紧张、有资产没有现金流的困境。近年来,企业集团化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通过多头融资、过度负债扩张规模,跨界经营,涉房、涉矿,涉及民间融资。随着经营环境变化,市场需求疲软,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加之用信短贷长用,用信期限错配,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不匹配,导致资金回笼出现问题,企业难以应付日常开支和偿还到期借款,风险很快暴露并传染至子公司。加之受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及房地产价格回归理性的趋势,抵押物的价值与过去几年相比出现明显下跌,抵押物的价值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打折,信用风险缓释能力有所下降。

  (五)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不到位。一是风险控制意识不强。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存在“重发展、轻管理”,关注贷款抵押手续落实,轻视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识别不准,预警处置不及时,缺少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二是贷后工作不扎实、不精细,对企业生产、销售、盈利、投融资、担保、重大事项等情况不深入调查分析,只停留在客户汇报和表面数据分析,贷后现场检查走过场,没有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和经营变化“对症下药”,风险信号报告滞后。三是资金监管不到位,受托支付落实不到位,资金流向与申请时的用途背离,不能专款专用,尤其是集团客户信贷资金多被变相归入集团或关联公司,从而“身首分离”、失去控制。四是抵押物管理不到位,抵押物管理未按规定开展定期评估,抵押物被强行处置、变卖,或被重复抵押、转让不知情、不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形同虚设。五是对发现的风险信号不敏感,反应不及时、决策不果断、处置措施不坚决,丧失风险化解的最佳时机,造成最终损失的扩大。

上一篇:浅谈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应具备的素质论文下一篇:特异表面的异常折射特性研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