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一)工业共生网络
工业共生网络指包含工业共生关系的由若干在经济上价值共创共享、在利益上互补互惠的企业耦合而成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具有产业生态系统和网络组织的双重属性。链接是网络最主要的特点,内部无数活性节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结纽带结成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网络。其是类比生态系统模仿食物链,使内部企业之间通过副产品有形资源和生态化链接技术无形资源两个联结纽带实现联系,建立低成本、具有反馈回路的物质代谢方式。
(二)循环经济共生网络
“资源—产品—废弃物”单线性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恶化以及能源价格飙升。“生产过程末端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开始注重生态问题,但是在生产过程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而循环经济是与上述两种经济增长模式有本质区别的深刻范式革命,强调按照自然生态循环的方式运行,从源头上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目前对循环经济最为一致的认识是: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3R原则为核心,通过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之间中循环和社会化大循环,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的循环发展,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和生态化。从循环系统的角度看:工业园区实际上是一个生物群落,是由能源燃料供应商、初级次级材料加工厂(生产者)、深加工厂或转化厂(消费者)、废弃物循环加工厂(分解者)等组合而成的一个企业群。企业之间是通过资金、信息、政策、人才流动为纽带的上下游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类似生态系统的网络。从资源利用角度看:企业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从而建立企业之间各种链接合作关系,形成物质和能量的闭路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从规划管理角度看:宏观上依据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业园区共生网络,实现了其自我组织能力和网络创新能力的提升、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挥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高。微观上产业链嵌入共生网络,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企业间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互换,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基于循环经济的共生网络既是运用经济学分析工业园区生态化的有效方式,又是进一步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路径。共生网络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模式,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而基于循环经济的园区共生网络本质就是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过程。
二、形成机理
一般来说,工业园区共生网络由四大要素构成:企业主体、产业链、资源环境和管理者。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或缺,而且它们本身也形成网络。企业是参与经济活动和控制资源的主体,产业链是企业主体利用不同技术或工艺实现资源形态或用途的变化以及交换资源的通道和方式,资源环境则是企业主体完成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媒介,管理者主要指政府部门,对工业园区的经济活动进行人为规划。基于循环经济的共生网络,不仅仅对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进行连接,更重要的是将园区企业拓扑为纵向闭合、横向耦合与区域整合的联系,使园区同时具备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特征。即使在生态需求没有成为社会主流需求之前,共生网络的运作也能够达到经济性和生态性的双重效果。因此工业园区共生网络的形成是在以资源环境为约束条件,通过技术协同创新和政府调控引导的共同作用下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过程,进而建立工业园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向生态工业园区的演进。共生网络形成路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市场竞争下自发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一种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自下而上”是建立在市场响应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和园区整体运作的需求。“自上而下”是政府依靠行政等手段,实现对原有空白园区的规划和对已有系统的改造。
(一)经济利益
循环经济虽然注重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但是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变革。经济效益仍然是循环经济首要考虑的目标,其次才是生态效益。同时,经济效益也是企业共生驱使的内生机制,是建立共生网络的首要条件以及持续的关键。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形成解决了资源运输难、成本高的问题,企业从而愿意成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并通过与相关企业建立共生关系,把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使得链上的企业都会有一定的收益,降低副产品处理成本。随着园区内构建的产业链逐步发展,会使得链上的各企业获益,并可能形成新的产业链,由此,这些链上的企业集聚起来,从而获得规模效益,最终降低生产成本。另外,企业可以在这种共生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减少搜索成本,防范潜在的风险发生,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不完全市场通过信息不对称和规模报酬等因素强化这些关系,交易费用和经济利益增加了制度退出的壁垒,进入共生网络的路径依赖。
(二)资源环境
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深层次矛盾。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开采、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已成为我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园区经济短期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能源过度开发、环境的恶化势必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企业如何实现生产物质消耗最少,并尽量降低对整个生态可能造成的损害,是工业园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是解决资源稀缺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园区引入循环经济后,资源将流向园区内最有效率的节点企业和生产环节,在园区内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在更大程度上做到了资源的最小剩余,实现物质在企业间的逐级传递、多重循环以及能量在产业链上的分层利用,从源头上杜绝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高污染,形成园区资源环境的纵向闭合。而且,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运行又反过来提高企业间协作能力和园区整体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依赖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主体,使得传统生产技术在企业之间交流变得困难,成为制约共生网络建立的主要瓶颈。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要素在企业内部不一定都具备,需要与其他企业、中间组织、研究组织进行合作,这使得技术溢出和转移是经常的。企业之间的这种技术的溢出转移,可以使企业获得对其本身来说的技术创新,加速企业的合作和变革。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又会引起相关企业的响应,跟踪合作企业不断挖掘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的渠道,或者联合技术攻关,共同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实现整个园区的技术协同创新。同时,市场竞争结构变动引致技术创新变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生新的市场需求,当这些新的市场需求超过本企业的能力时,会导致新企业的诞生,或者引导相关企业迁入园区。园区达到一定规模时,同样会吸引更多新企业、新技术的注入。事实上,单个企业不能支配创新的整个过程,为实现创新上下游企业就必须协同进行,企业间的联系程度越大,就意味着链接得越紧密,合作得越融洽,就越有利于创新的传播和发展。技术协同创新实现了企业间横向上的耦合,保证了园区企业相对于园区外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产生了建立共生网络的强烈动力。
(四)政府管理
尽管建立以共生网络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因具有经济动力能够持续发展,但这种动力却更多地体现在园区层面,而并非集中在诸如降低企业物耗和废弃物水平的微观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层面推动共生网络的动力缺失,政府因此成为共生网络形成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园区作为企业集合的实体,需要使系统内各个企业主动按照资源循环利用方式来发展的调控,也需要使系统外企业能够加入进来以扩大共生网络规模的引导,以保持并提高园区在更大区域的竞争力。因此,作为园区经济受益的主要负责者、区域环境的营造者以及网络营造的管理者的政府必不可少。按照政府制定的园区规划,可以从总体上减少企业的重复投资,为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流动交换提供顺畅通道,减少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发生摩擦的机会。反过来,企业集聚结成共生网络后,一方面会节省当地政府的组织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会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激励企业改善当地环境绩效和经济表现,从而形成享受优惠政策上的专有性。
三、小结
通过分析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形成机理,能够为如何构建工业园区共生网络提供有益的启示。事实上,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从长远发展目标和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国园区发展的高度,以区域、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为导向,用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园区企业建立共生网络,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有助提升区域环境绩效,其作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范式,将是工业园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工业园区循环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