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历史学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有二分法、三分法、多元法等多种,许多学科如经济学、文学等都建立和形成了独命的微观学科,微观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商品经济学、微小说、微雕艺术、微电影等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积淀深厚的历史学在史料记载的实践I对微历史着丰厚的表现.随处可见.而建立独立的微历史学科的自觉意识还不够浓厚,微历史应当成为历史学发育的重要领域或者将其视作史学天地的一个体例,给予相应的地位,并着力加以建树.。
1“微历史”概念的提出与特征
历史是人类随时间演进过程的存在方式及各种关系的总和〕历史的主体是人,进一步可以到组织、法人、机构、宗族、集团、群体,各样的人和组织群体形成各样的历史,各样人和群体的关系史形成整体的人类史或人类关系史,由于人类在历史中的地位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群体的、不同领域的历史层面和台面,这个台面就是人们常说的“历史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同的人物和组织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发挥不同的历史地位,对于公共的史学阶层和文化阶层的人们,最为关心的台面就是以帝王或朝廷为核心的朝代更迭史,而这些基本上可称为宏观公共历史,简称‘宏观史”或、‘公共史”。
与“宏观史”相对应的是“微观史”,以及介乎二者之间的‘中观史”,在三者之间沿着一定的时间轴线和逻辑空间,可以构成某种范畴的历史空间结构,而所谓中观历史和宏观历史不过是由微观历史构成的历史整体,当缺乏大量按照逻辑关系排列的微观历史时,中观和宏观历史就会出现空洞、漏洞、残缺或密度过于稀疏的“海绵体现象”以往史学界高度重视的是“宏观史”、“中观史”或‘枢纽史”,而对于“微观史”、“边缘史”、 “隐晦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或者说,自觉建立“微观史”(“微历史”)的主观意识不足,遗留下来的集中反映微历史为著作就相对缺乏得多,只有少数类似《说苑》(西汉刘欲著)、《博物志》(西晋张华著从《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著卜《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著)等这些带有“微历史”性质的名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微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小人物、小事件、细微情结暴露在公共视野的台面上,人们的视野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微观世界、局部世界和个体的运作以此为背景,创建以反映微观历史为要旨的“微历史学”,思考漫长历史的细微构成与有机合成,以达到见微知著的读史、用史效果,就显得十分必要二当然,“微历史”是对过去的事观照和发掘,与当前流行的“微时代”系列相比只是一种语境上的启发或祸合,二者并无内在的实质性联系,故那种把微历史等同于微博上的历史,显然是不合适的,微博、网站是任何信息(包括任何历史信息)的公共传媒、私家传媒,大量存在“不负责任的信息”、“信手写出的历史”或“带有个人偏见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是不可靠的,这样的“微历史”很有可能就是“伪历史”二可见,“微博上的历史”和以反映信史为职责的“微历史”不是一个概念二但从传媒的角度看,微历史对于在网上传播流行更加便利、更有人缘,微历史与微时代有较为合拍的一面。目前关于“微历史”一词尚未公认的定义,这里所提到的“微历史”概念强调的是由历史元素构成的基本单元.其规模和结构随历史研究的具体客体而可以有不同的内涵和体量,其中“微小(小而简约)”为微历史的基本形式.“单元性”(白成一体)和‘单纯性”(以一事一议为主二为微历史的基本内涵所在:这也是许多现今出版的微历史著作所默认的既然真正意义上的‘微观历史学”并未形成,那么采用“微历史”代替“微观历史”则更具有时代性和简约性: 与中观历史、宏观历史相比较.‘微历史”有着若干显著的特征:
其一微历史具有微观性、局部性.但有完整的内涵和相应的历史元素或史料微历史应当是一个基本的历史单元,能够给人以完整的历史概念表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些微历史要素是潜在的,表面上看可能不够完整,但同样能够表达明晰的历史概念.具有某种历史意义: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存在于历史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活动或语言、行为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价值,作为历史学所关注的历史则是具有一定历史地位、历史价值的历史,而不是意义不大的随机活动可见,微历史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微历史与新闻、旧闻有相似之处.但从形式、到内容,再到价值,二者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存在物。
其二,微历史具有相对性和适度延展性。历史单元要给人以完整的历史概念,就要受制于这个历史概念的复杂程度、表现方式历史是表象性与隐蔽性的统一,有些历史单元所表达的概念十分简单和浅表,有的历史单元则需要复杂的人物、场景、事件、过程、结果,才能合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概念因而微历史并不以绝对的细小为标准,而是根据表达某一完整的历史概念所需要的历史元素构成来区分的。
其三,微历史的合成元素或素材随着研究的学科、门类、深度、广度而不同,不同的研究范畴,所需要的历史元素也不尽相同有公共历史、专门历史、深度历史、跨度历史等不同的研究对象,因此史料来源要广泛、细致、真实,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用途,同一个史料也可能为不同的领域所利用:笔者多年从事旅游专业的历史学教学,在普及较多公共性历史知识的基础上,一些与旅游景区、景观、文化遗产、文学遗产相关的历史元素或史料,则需要收罗进来二一部三国史,从事军事、管理、地理、人事、社会、文学、文化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其研究的重点是各有侧重的,其历史的单位、单元、脉络也是多线条的二
其四,微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可存在于帝王史、群体史、地方史、事件史、民浴史等任何历史方位上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历史也是相互关联的二不论各个学科门类的历史,还是宏观、中观、微观的历史,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是密切相关的,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二微历史也读是处在历史的不同方位、不同阶段中。微历史可能发生在任何集团、任何人物、任何事件、任何背景中,其关联的范围、线索也可能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一切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五,微历史存在于任何史学文献和历史生活中,可以单独成篇,并根据需要加以组合,成为连接历史整体的纽带或结合部历史本身是整体的不间断的,但历史的表现方式既可以是连续不断、波澜壮阔的,也可以是局部片段的,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微历史从形式到内容往往是生动形象传神的,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适应性。过去.一些人往往把正史看成是整体史.将野史、经学、文学、文字、文献所反映的历史,视为边缘史、非正式史加以歧视或排除,若将历史划分为无数的基本单元或微历史,则历史的表现方式是多元化的,且彼此是不可替代的,而不仅仅是谁排斥谁、谁补充谁的问题,有许多微历史是以野史、非正式史的方式而存在的,即所谓第一历史、第二历史、第三历史…等分解方法二可见,微历史的表现方式更加灵活、不拘一格的。
其六,微历史的历史功能并不“微”,任何重大历史都是由微历史构成的二微历史对于重大历史的影响机制有所不同,情形复杂多样,有起突发、引爆作用,即所谓“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史记》很早就记载大量由小事件而引发大事件的史实,如《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吴楚边境两国“村妇争桑”,引起吴楚两国长期边境战争;息夫人回娘家(陈国)探亲,经蔡国停歇,遇蔡侯非礼,而引起楚、蔡、息军事冲突,息国被灭,蔡侯被虏,楚国政权震荡等一系列事件二再比如伍子青个人的相对微历史,就关联到楚、吴、越、郑等多国历史二更多微历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能量积累作用,当历史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历史的质变、突变,正如《易经》和《左传》有言,“臣拭其君,子拭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