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计划

2020-06-26实用文

有关数学教学计划3篇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教学计划了。那么一份同事都拍手称赞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方面:

  xx版第五册数学教材包括四大版块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数与代数:克、千克、吨的认识;除法的口算、估算;简单的、稍复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及验算;混合运算;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混合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空间与图形: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在东、西、南、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会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实践与综合运用:感知影子长短与时刻变化的关系;合理安排双休日。

  统计与概率:可能性的大小。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担任的三年级三班有28名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别,有的孩子上课能积极思考、敢于发言,认真做题;有的孩子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差。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够自主学习,但思维不够灵活,缺乏创新意识的孩子,老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注重培养他们爱思考、敢于发言的能力。对学习基础较差,接受知识比较慢,学习兴趣不高,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孩子,老师除了在课堂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课后还要加大对他们的的教育力度和辅导力度,让孩子们及时跟上。在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5、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7、在东、西、南、倍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9、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测量等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分析、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0、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乘法、除法的口算、估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些内容是“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重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措施及预期目标

  1、创造性的使用和处理教材。教学选取的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新颖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信息窗”“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体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重视有效的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合作的快乐。

  3、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口算和计算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4、应用题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的过程,准确的把握数量关系,逐步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5、要充分利用数学学具,重视学生操作,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

  6、作业布置力求少而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作业批改要及时,并努力做好批改记录,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反馈和矫正。

  7、对后进生要多给与关心和帮助,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激发其上进心。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使后进生乐于接受。

  8、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多读书,多查阅资料,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听课,多评课,汲取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数学课程标准》看,关于数的内容,初中学段主要学习有理数和实数,它们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有理数和实数,初中学段共有安排三个章节的内容,分别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和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本章可以看成其后的代数内容的起始章,本章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认识实数,对于实数的学习,除本章外,还要在“二次根式”一章中通过研究二次根式的运算,进一步认识实数的运算。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对数的认识就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本章之前的数学内容都是在有理数范围内讨论的,学习本章之后,将在实数范围内研究问题。虽然本章的内容不多,篇幅不大,但在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后面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也为学习高中数学中不等式、函数以及解析几何等的大部分知识作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

  1.本章知识的内在结构如下图所示:

  2.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如下图所示:

  (二)教科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教科书的第一节是平方根,本节先研究算术平方根,再研究平方根。教科书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抽象出这个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即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求算术平方根的问题,这与学生以前熟悉的已知边长求面积是一个互逆的过程。通过对这类问题的探讨,引出算术平方根,给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它的符号表示,这时教科书所涉及到的被开方数都是完全平方数。接着,教科书设置一个“探究”栏目,要求学生将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并求出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这也是一个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它的边长的问题,由于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根据前面学过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可以求出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 这样教科书就引进了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无理数(但暂时不出现无理数的概念),这是教科书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数。另外,通过学生将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的活动,也使学生感受到无理数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出现以后,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要讨论 的大小。教科书采用夹逼的方法,利用不足近似和过剩近似来估计 的大小,通过一步一步的估计,得到a的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进而指出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同时指出 等也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等,这就为后面认识无理数打下基础。会使用计算器求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本章的一个教学要求,教科书通过一个例题,介绍了使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小,也是学习本章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教科书结合一个实际例子介绍了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常用方法。至此,教科书讨论了有关算术平方根的内容,包括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法,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及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等内容。接着,教科书设置一个“思考”栏目,对平方根展开讨论。在这个“思考”栏目中,要求学生算出平方等于9的数,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进一步求出平方等于 1,16,36……的数,由此归纳给出平方根的概念,进而引出开平方运算。开平方运算与平方运算是互逆运算,教科书通过举例分析了这两种运算的互逆过程,并用图示进一步说明。最后,教科书结合具体例子,通过具体计算一些数的平方根,探讨了数的平方根的特征,并通过一个“归纳”栏目,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给出 “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等这些数的平方根的特征。

  教科书第二节是立方根。对于立方根,教科书采用了与讨论平方根类似的方法进行讨论。首先设置一个问题情景,从这个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就是已知立方体的体积求它边长的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求数的立方根的问题。这样教科书就从这个典型问题引出立方根的概念和开立方运算。接着,教科书类比着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的互逆关系,探讨了立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关系,并通过一个“探究”栏目,学习求数的立方根的方法。在这个“探究”栏目中,要求学生分别计算一些正数、负数和0的立方根,通过这些计算,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利用立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关系求立方根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为下面探讨数的立方根的特征作准备。紧接着这个“探究”栏目,教科书设置了一个“归纳”栏目,由学生归纳给出“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等这些数的立方根的特征。最后,教科书介绍了立方根的符号表示,并利用这种符号表示探讨了立方根的一条性质。

  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开方运算后,教科书在第三节安排了实数。本节首先设置一个“探究”拦目,要求学生将一些有理数转化为小数的形式,分析这些小数的共同特点,通过分析发现有理数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然后指出反过来的结论也成立,即任何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这样教科书就将有理数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可以指出,像 等只能化成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数就是无理数,从而引出无理数的概念。教科书采用这种与有理数对照的方法引出无理数,有利于揭示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本质区别,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这个构造性定义。接下去,教科书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实数进行分类,揭示实数的内部结构。随着无理数的引入,实数概念的出现,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在这个扩充过程中,既体现了概念、运算等的一致性,又体现了它们的发展变化。教科书通过几方面的例子说明了这种一致性和发展变化。首先,教科书通过探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的点,说明了无理数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并指出当数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直线上的点与实数就是一一对应的、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也是一一对应的;接着,教科书通过设置思考问题,让学生体会,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的一些概念(如绝对值、相反数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最后,教科书结合具体例子说明,有理数的运算(如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等),以及运算律、运算性质(如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并且可以进行新的运算(如正数和0可以进行开平方运算、任何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等。

  与原教科书相比,本章内容在原教科书“数的开方”一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有关实数运算的内容(实数的运算在本套书“二次根式”一章继续学习),说明了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以及在实数范围内的平移变换等;从内容安排上看,改变原教科书先讲平方根,将算术平方根作为平方根一种特例的做法,而是从实际出发,先讲算术平方根,再将平方根,加强了与实际的联系;在教学目标方面,强调所有学生都应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加强对估算的要求等。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了解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后,一些概念、运算等的一致性及其发展变化;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2、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平方根是开方运算基础,是引入无理数的准备知识。平方根概念的正确理解有助于符号表示的理解,是正确求平方根运算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到二次根式的学习。。算术根的教学不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今后数学学习的重点。在后面学习的根式运算中,归根结底是算术根的运算,非算术根也要转化为算术根。

  2、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及求法。立方根是奇次方根典型类型,掌握立方根是理解的n次方根的基础。由于学习了平方根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立方根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性质区别较大,性质掌握的好坏决定了求解立方根的能力,因此教学重点放在立方根具有唯一性(实数范围内)的讨论上。

  3、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引入无理数使数域扩充到实数域,初中的所有数的运算均在实数范围内进行的。无理数概念的理解决定实数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实数分类和运算的掌握。要让学生掌握关于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再实数范围内仍成立,这是中学数学的基础。

  教学难点:

  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于联系。首先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而且各自的符号表示意义学生不是很容易区分,教学中要抓住算术平方根式平方根中正的那个,讲清各自符号的意义,区分两种表示的不同。对于平方根运算不仅数有限制,而且结果有两个,这是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运算很大的区别,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2、立方根的唯一性及负数立方根的意义。由于平方根的学习,学生容易错误的得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结论相似,因此要对比讲解两者的区别:对于任何一个数都有唯一的立方根,而且学生难于理解负数立方根的意义,应注意从立方与开立方互为逆运算的角度分析。

  3、无理数和实数的理解。无理数和实数比较抽象,尤其是无理数不能像实数那样具体描述出某个数的特点,在学生思维中想象不出它的存在,借助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注意通过具体数加以解释。实数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对实数意义有所了解就可以。

  四、单元教学思路及策略:

  (一)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本章内容与实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例如,无理数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数,开平方运算和开立方运算也是实际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运算,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等等。因此,本章内容在编写时注意联系实际,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运算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展开,例如算术平方根是从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它边长、立方根是从已知立方体的体积求它边长等典型的实际问题引出的,再如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小也是紧密结合实际进行的。编写时,将本章内容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二)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本章内容属于“数与代数”这个领域,有关数的内容,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系统地学过有理数,对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等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本章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学习实数的初步知识,本章很多内容是有理数相关内容的延续和推广,因此,本章编写时,注意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的扩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概念、运算等的一致性和发展变化。例如,对于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概念,实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平方与开平方、立方与开立方的互为逆运算关系等都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展开的。另外,本章前两节“平方根”“立方根”在内容上基本是平行的,因此,编写 “立方根”这节时,充分利用了类比的方法,例如类比平方根的概念的引入方式给出立方根的概念,类比开平方运算给出开立方运算,类比平方与开平方运算的互逆关系研究立方与开立方运算的互逆关系等。这样的编写方法,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类比已学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

  (三)留给学生探索交流的空间

  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结论,编写时注意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探究活动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例如,对于平方根概念的引入,教科书首先通过一个问题情景,引出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的问题,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填表的方式,计算几个不同面积的正方形的边长,使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与以前学过的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求面积的问题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并由此指出,这些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这样就让学生通过一些具体活动,在对算术平方根有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给出这个概念。再比如,在讨论数的立方根的特征时,教材首先设置“探究”栏目,在栏目中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计算一些具体的正数、负数和0的立方根,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等活动,归纳得出“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的结论,这样就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把握教学要求

  本册书对于某些内容采用提前渗透、逐步提高的编写方式。例如,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了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关系,其中点的坐标都是有理数,在本章将把点的坐标由有理数的情形扩展到实数范围,并建立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图象、函数与方程和不等式的关系等打下基础。

  对于平移变换,教课书在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安排了一节“平移”,探讨得出“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等平移变换的基本性质,又在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安排了用坐标方法研究平移的内容,从坐标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平移变换,这时平移中遇到的坐标都是有理数的情况。在本章,由于建立了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本章又在实数范围内研究平移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探索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几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进行图案设计等打下基础。

  本章还通过一个例题学习了实数的简单运算,安排这个例题的目的是要说明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关于实数的运算在后面的“二次根式”一章中还要继续研究。

  另外,本章也提前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本章的数学活动1,涉及到勾股定理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几个无理数的点。这里只是结合无理数渗透了勾股定理,关于勾股定理以后还要进行专门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章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以一种发展的、动态的观点看待教学要求,不能要求一次到位。

  (二)发挥计算器的作用,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运算,可以使学习的重点更好地集中到理解数学的本质上来,估算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运算能力。提倡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运算,加强估算,综合运用笔算、计算器和估算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本章的一个教学要求。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本章专门安排了利用计算器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以及利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等内容。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内容,综合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重视人文教育

  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是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无理数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发现无理数的过程中,体现了人类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因此,教学时可以结合无理数的发现,挖掘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丰富的数学文化,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

  另外,本章编写时注意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在选择素材时,力求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气息的实际问题。例如,本章选择了我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取得圆满成功的素材,通过这个素材可以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更多地了解航天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方面的教育。

上一篇:初二数学教学计划总结下一篇:有关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