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成像技术的测谎实践及其心理生理学基础论文

2020-06-26实用文

  人类与谎言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几千年。20世纪初,现代测谎仪的开发和应用使得测谎技术有了科学的依据,并在犯罪调查、安全审查和人事测评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由于传统测谎仪存在着种种缺陷,无法达到理想的检测水平,这就促使人们对测谎技术有了新的需求。目前,运用最新科学仪器和综合多学科理论进行测谎的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步深入,比如脑电测谎、功能磁共振成像测谎等。随着测谎技术的持续发展,测试问题范式也处于不断改进之中,传统的比较问题测试和犯罪知识测试虽有一定的科学理论支撑,但生态性不足,研究者们正在寻求一些新的测试范式来弥补这一缺陷。

  此外,测谎领域的理论研究也是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科学、刑事侦查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关注的问题。目前,传统测谎仪的测谎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但对于新的测谎技术所依据的心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充分,这将妨碍测谎学的发展和测谎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在国内,极少有采用神经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说谎机理并用于测谎的科研单位,因此,我国的测谎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很少,尤其是神经影像学测谎方面尚属空白领域。本文回顾了生理多导仪、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测谎手段的发展历程,重点论述了脑成像技术测谎研究的现状和前景。此外,本文对传统的测谎问题范式进行了简单讨论,并介绍了几个新颖的测试范式,指出有效的测试范式需要找到外部效度和测试控制程度的平衡点。最后,本文总结当前研究并构建了社交情境下说谎行为的心理生理学模型。

  整个模型将说谎涉及的多种心理生理过程分为认知、情绪和外周生理反应三大模块,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说谎行为在不同维度上的内在机制,并为测谎工作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的检测指标。

  测谎技术早期测谎技术测谎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的人们基于对神灵的膜拜创设了如“火刑”、“油刑”、“沸水刑”等酷刑来帮助识别谎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察言观色”,即分析个体在说话时表情和声音的变化,来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因为个体在说谎时情绪经常处于应激状态,进而出现相应的生理反应变化。但这种观察甄别的技术需要经过专业培训,且其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尤其某些细微的生理反应不易通过肉眼识别,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测谎结果的可靠性。基于机体的生理反应并能作出灵敏记录和鉴别的电子仪器的出现,为测谎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指标。

  第一台实用的测谎仪是Larson于1921年发明的,它能连续记录受测者的血压和呼吸两个参数。1945年,Reid设计了能同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和肌肉活动五项指标的“Reid多谱描记仪”,大大提高了测谎的准确性。

  现代测谎技术所使用的生理多导仪,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并设计的。生理多导仪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测谎技术,并在犯罪调查、安全审查和人事测评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此外,有研究发现说谎时情绪的变化会导致说谎者脸部温度分布发生改变,基于该原理,近年来兴起一项近红外成像测试技术,该技术可以实时、隐蔽、远距离地观测嫌疑人。

  无论是生理多导仪还是近红外成像,它们在原理上都是检测机体情绪变化相关的外周生理反应,未能直接涉及说谎行为特有的认知过程。而生理反应往往可归因于多种心理过程,如激动、生气等情绪的变化也可能引起个体类似的生理反应。因此,这些技术无法避免存在误判的可能。

  脑成像测谎技术个体在说谎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独特的认知加工活动,而大脑是所有认知活动的中枢,揭示说谎过程中大脑的活动模式,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可靠的信息以帮助测谎。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等脑成像技术在测谎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揭示了说谎行为所涉及的心理与生理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在机制,还为与说谎相关的神经疾病的诊疗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ERP是从自发电位(spontaneouspotential)中提取的大脑的高级功能电位。ERP技术测谎通常以P300成分为测试指标。研究发现,P300的波幅与受测者的注意程度和刺激的信息量成正比。

  由于犯罪相关刺激对于真正的罪犯包含更多信息,具有更大意义,因此会引起高波幅的P300电位。该结果已被广泛研究和验证。然而,不同研究得到的鉴别率差别相当大,一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该技术要求受测者对犯罪细节记忆清晰。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个体差异、时间推移等因素的影响,受测者往往无法保证记忆强度。此外,脑电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上受到限制,无法精确定位说谎行为涉及的认知过程相关的脑区。PET和fMRI技术在这方面相对具备较大的优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PET和fMRI是神经科学领域最重要的脑成像技术,大量研究应用这两种方法,成功揭示了各种认知过程的大脑活动模式。

  脑功能成像实验中,常用氟同位素(18F)标记的FDG-PET技术来检测任务过程中局部脑血流的变化。由于被标记物具有放射性,该技术不适于大量应用。fMRI是一种无损的脑功能探测技术,它通过测量磁场信号的改变来度量由神经细胞活动所引发的脑区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的改变。Spence等人最先开展了fMRI测谎研究,他们以听觉和视觉两种方式向受测者呈现日常生活事件相关问题,要求受测者通过按键做说谎和诚实回答各一遍。

  结果发现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刺激,说谎条件下的反应时间都显着长于诚实条件,与行为反应抑制相关的腹外侧前额叶的活动在说谎时也显着加强,表明说谎过程中需要抑制诚实做答这一优势反应,因而延长了反应时间。

  此后,基于fMRI技术测谎的研究报道逐年递增,关注点从说谎类型、个体鉴别、反测谎到病理学等各异。

  这些研究发现说谎情况下的激活脑区有共同之处,主要包括前额皮层、前扣带回、杏仁核与尾状核等皮质下区域及某些默认网络脑区。由此可见,说谎的神经机制不仅涉及与情绪和外周生理反应相关的皮质下脑区,更需要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前额区域的参与。而前扣带回联结着前额与皮质下脑区,可能起到对来自这两个区域的认知与情绪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作用。默认网络脑区则与相关记忆信息的提取、心理框架的整合等过程有关。fMRI技术测谎研究帮助揭示了说谎的认知神经机制,可为测谎技术的应用和改进提供更本质、更丰富的信息,同时也为临床病理学提供了诊疗依据。当然,目前关于fMRI技术测谎,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包括抗反测谎能力、脑活动模式的特异性及个体鉴别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脑成像技术能够反应某种认知活动下的脑激活模式,但成像结果却并不能作为个体执行了某种认知过程的直接证据。因此,各种脑成像测谎研究通过精确定位说谎相关脑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说谎行为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认知心理活动,但其结果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上一篇:心理学基础论文下一篇:生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