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学论文

2020-06-26实用文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就像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们百折不挠,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并经常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他们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相反,缺乏自信的幼儿在活动中缺乏积极性,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幼儿时期是良好品格、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 给每一个幼儿创造同等的机会

  教师是幼儿心中的权威,幼儿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作为教师应该关爱每一位幼儿,给他们一份同样的关心和爱护,让所有的孩子都感到自己在老师的眼里是平等的,在同伴中也是平等。我在组织活动中,总是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位孩子,尽量使每一个孩子都有尝试的机会。针对幼儿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一特点,我经常设计一些难度不一的问题,请不同层次的幼儿回答。如对语言发展较慢,说话含糊不清的幼儿,我请他们尽量把话说完整;对思维发展较好,反应灵敏的幼儿,我尽量启发他们用丰富的词来表述自己的意愿,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 让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幼儿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是因为幼儿本身的动手能力如自理能力太差而引起的自卑,这可能跟现在都是独身子女的现状有关。年轻的父母往往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有的甚至溺爱、娇惯孩子,什么事都包办代替。过分的保护,养成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使孩子遇事畏惧退缩,导致遇到困难就产生自卑。针对这一情况我经常组织一些生活自理能力的表演或竞赛。通过表演可以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来激发幼儿自己事情自己做的愿望。如穿毛衣、叠被子、系鞋带等活动,在活动中我发现许多孩子还没有掌握这些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于是我经常提醒孩子平时要多加练习,在生活区内摆上小衣服、鞋样、瓶娃娃等让孩子练习拉拉链、扣纽扣、系鞋带、喂饭……同时,我又让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做“小老师”去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通过日常的训练以及以点带面的形式,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发展,自我服务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幼儿的责任感、动手能力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我还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家中鼓励孩子多动手,不搞包办代替。孩子自身在动手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阶段,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三. 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幼儿

  幼儿尚处在他律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道德评价和是非观念,是好是坏都依赖成人的评价。这时期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经常用积极评价的反馈方式恰如其分的表扬幼儿的行为。如我班来了一位年龄最小的幼儿,她很爱表现自己,可是,只要周围小朋友说了她什么不好,或是笑她,她马上就会自卑。刚来的时候,她对幼儿园的饭菜都不爱吃,一到开饭时间就愁眉苦脸。开始我跟她讲了一些关于营养方面的大道理,但收效不大。于是我采用鼓励的方式,每次进餐时鼓励她尝试一些食物,第一次只是尝一点,第二次再加些量,逐步地引导幼儿愿意尝试新食物,这种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方法终于帮助她改掉了挑食的不良习惯。对争强好胜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让她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增强他改掉坏习惯的信心。

  四. 教给幼儿独立做事的技能

  积极接纳幼儿、尊重幼儿,给予积极的评价,固然是帮助幼儿建立积极自我形象,树立自信心的一个途径,然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幼儿自身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要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这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教师就必须教给幼儿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孩子才能独立做事。为此,我建立了值日生制度,给每一个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学会一些做事的技能,如:擦桌子、端点心、准备学习用品等。另外,我在平时活动中经常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如幼儿自己管理自然角、帮助教师整理玩具、搬取体育活动器具……除此之外,我还每周安排一次劳动内容,修补图书、拔草、学折衣服等,帮助孩子掌握劳动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请不同能力的幼儿去做,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克服困难后取得的成绩更能坚定孩子对自己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使孩子掌握了劳动技能,还发展了自主自立精神,锻炼幼儿的体力、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绘画兴趣与技巧点拨

  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是随着他们对大千世界美好事物的观察,感知而产生的一种强烈表现美的愿望。他们常常拿着一支笔、一张纸,涂涂画画来表现他们所看到或想到的东西。如果他们的这种兴趣得到了老师、家长的重视和正确引导,那么幼儿可通过美术活动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语言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从培养兴趣和技巧点拨开始。

  一、   了解幼儿绘画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经历三个明显的阶段:四岁以前称“涂鸦阶段”,五至九岁是“图式阶段”,九岁以后才进入“写实倾向阶段”,三个阶段不能超越,更不能倒置,但可以加速发展。

  “涂鸦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绘画动作的控制。由于幼儿手指和手腕的小肌肉尚没有充分发育,手的动作很不准确。最初是乱涂,然后过渡到有控制的图画,再过渡到复杂一点的,能表现儿童意识的动作,最后止于“似像”。大约出现在四岁左右的“似像”绘画,是幼儿绘画才能发展的转折点。因为这象征着他已经从“动作”为主要特征的绘画活动演变到以“想象”为特征的绘画活动。

  四岁以后,幼儿的绘画便进入“符号表现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画一些简单的、常见的东西。如:人、房子、花草、树等用他自己的方式或图式进行创造。这时所绘的画不像涂鸦阶段那样令人费解。

  幼儿园阶段幼儿的绘画活动,主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

  二、   遵循阶段发展规律,适当点拨

  幼儿园阶段从涂鸦阶段开始,老师和家长可为幼儿提供纸和笔,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地自由涂抹。这时也可不提任何要求,这个阶段幼儿作画活动的目的,是训练他们练习手指、手腕的动作,使其知道如何使用工具和材料,并使之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增强兴趣,以轻松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去自由表现,以显示出他们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表现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教师可用游戏的方法,使幼儿逐渐有意识、有目的地画出一定的线条。如:用短直线画出“绿绿的小草”、“小雨点”,用横线画出“小牙刷”、“梯子”,用圆画出“泡泡”、“气球”、“太阳”、“皮球”等等。

  四岁的幼儿绘画已从涂鸦阶段过渡到“符号表现阶段”。也就是,幼儿用他们所能分辨和使用的图形,加以想象概括,创造一种象征符号,用象征的符号表现对象的特征。他们已初步具备概括形体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把需要用来观察的实物放在幼儿面前,或事先让幼儿仔细观察绘画图像,帮助他们用各种类似几何形的实际物体和主要特征,教他们初步按着各部分大小的最明显的相互关系画画,使他们懂得重叠关系、远小近大、先画前再画后,知道被遮掩部分可以不画等等。这些技巧的点拨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从童话的诗意的世界变为客观世界,以绘画形式表现这一客观世界是需要高超的技巧的。许多孩子由于缺乏技巧而难以表现这一世界,往往会失去对绘画热情和兴趣,为了让孩子顺利度过绘画发展的低谷,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育策略

上一篇:中学音乐教学心得下一篇:关于科学教育活动下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