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用预设下《黑氏》乡土文化的翻译探究论文

2020-06-26实用文

文化语用预设下《黑氏》乡土文化的翻译探究论文

  城市化的浪潮从最初的显露头角、大步跃进衍变到如今日趋普及,与此同时,远离农村生活、淡忘乡土文化带来的失落却在心灵的一角生根发芽。中国起源于农耕文明,隐现在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且凝聚了地方特色与民族的共同情感。贾平凹便是这乡土文化的守望者,“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怀着对乡村自然、单纯、朴素的眷恋之情,用他的生花妙笔展示商州地区的乡土文化,使得乡土文化如魂脉一般引领他的精神世界及创作过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既守住乡土文化又与时俱进需借助跨文化交际。借助文化语用预设的翻译视角,探索乡土文化的翻译,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

  一、理论背景

 (一)文化语用预设

  预设起源于哲学研究,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随着语义学的发展,逐渐引入语言学领域作为语义关系来研究。其意义可以理解为“前提、前设或先设”,一般用来指说话人在话语生成过程中所做的假设,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或说话人产出话语时,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产出合适的话语;或说话人认为某信息对于听话人不言自明,不必输出全部信息只需挑重点或抓典型。

  语言学下,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通过静态的、逻辑抽象的方式对预设进行语义研究,认为“一个语句预设另一个语句当且仅当后者必须为真,以保证前者在任何时候都有真值”。团语用预设,通过动态的、具体的方式来研究人的言语活动,从对语言的使用角度来研究预设。由于语言及其命题的意义依赖于言语使用过程中的不同语境,纯静态的语义预设具有“可取消性”,而语用预设更具有实际意义。

  语用预设在话语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种语用推理的过程,“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因素推理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包括:“(1)语用预设是指说话人对言语语境所作的设想;(2)语用预设是指实施一个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3)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或背景知识。”叫具体来说,预设的信息,在听话人未付出努力时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且与语境密切相关,某些信息只存在于言语交际双方认知中,不在语言层而明说而是隐含为言外之意。

  语用预设分为:“事实预设、行为预设、文化预设等”,文化语用预设是语用预设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奈达看来,这一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接受,但以潜在假设形式而存在的信条和理念”。叫信条和理念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转换为语言符号,存在于文化成员的认知中,经过历史的长河,逐渐衍变与传承。文化语用预设,指固定在人们认知头脑中的信条和理念,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说话人运用生成话语。而隐藏在话语中的文化内涵意义与语境密切相关,或隐藏于上下文中,或暗含在言语交际双方的认知范围内。

 (二)文化语用预设与乡土文化翻译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思维活动,其成功进行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能繁荣文化的融合与日趋和谐。文化在语言的发展中得以传承并过滤,而语言在文化的交流中得以繁荣。文化语用预设,将文化置于语言的使用中,包含了“跨文化交际双方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历史地理、社会风俗习惯等”,势必对翻译造成深远的影响。

  译者,站在跨文化交际的中心,正如奈达所言,必须掌握“双文化能力”,在熟悉原语及目的语语言结构、语篇句法等语言方而的同时,更要熟悉两种语言的使用规律以及所承载的文化特征。

  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于他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表达方式”,故而形成独特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规范,并显现或隐含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就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预设或语用前提的差异”。叫在同一文化背景下,所有与之相关的潜在假设,信念和观点,说话人不需解释,语言简洁生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文化预设丧失了共知性,阻碍交际的成功进行。

  原作者,在共享的文化语用预设的基础上创作文学作品,并未直接指向文化语用预设不同的读者,进而“省略了那些不言自明或不言而喻的信息,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为传达信息生成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困对于同质文化的原语读者来说,通过词汇、句法、语篇信息并结合语言语境、社交语境充分理解原作及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即使遇到相对陌生的信息时,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文化语用预设信息推理隐含的信息。而对于有着不同文化预设信息的目的语读者来说,往往根据自身认知中的社会文化规范、语言习惯等理解原作,原作中与目的语文化功能不对等的信息势必成为理解与交流的障碍,致使目的语读者不理解甚至曲解这些信息。这就需要译者发挥作用。

  译者,在充分熟悉并理解原作及原语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必须掌握原作中文化语用预设所反映出的信息意图及交际意图,理清目的语读者是否存在相同的文化语用预设以及目的语中有无对等的文化图式来传达该预设信息。采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既尽可能传达原作者及原作的信息意图及交际意图,又减少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的文化时付出的努力。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乡土文化跨越了流行的普通话直接与译语交际,其翻译更需要译者在翻译中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对原作的文化语用预设信息进行重构。

二、《黑氏》中乡土文化的翻译

  《黑氏》由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于1985年创作,经胡宗峰教授翻译成英文刊登在美国老牌文学刊物《新文学》(NEW LETTER),是贾氏乡土题材小说中的“寻根文学”代表作。

  20世纪,乡土小说流派不同于传统上着重现实与故事的表现手法,而是“醉心于乡土的田园风光,构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审美境界”。《黑氏》创作同期,贾平凹一直围绕文化这一核心来探索,所有作品都离不开文化基因,发生的地点都在“现代的乡间”,仁月他用现代的审美素养去观照和守望中国的传统文化,用细腻的笔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立体交叉地体现在作品中。

上一篇:提升乡镇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能力的有益探索论文下一篇:有机柑橘生产技术标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