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保的论文

2020-06-26实用文

  21世纪工业化社会最大的祸患是急功近利、泡沫经济、生态环境的恶化、教育和人的发展滞后。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有关大学生环保的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 要】分析我们面临的环境资源危机,讨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决定性因素。探索高校如何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文化,加强高校、环保机构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促进全民环境保护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保意识教育;教学与实践

  探讨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将传授生态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环境和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以及技能和行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资源问题及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对身处其中的环境只知索取而漠视保护,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所消耗掉的资源,所排放掉的污染,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给自然环境带来功能性的破坏,造成广泛的、复杂的和紧迫的环境危机。环境资源问题成了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主要体现如下:

  1.生态与资源的严重破坏

  我国一些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对有限的资源的无序争夺,肆意破坏环境和滥用资源,造成森林资源减少、沙漠化扩大、耕地质量退化、大气土壤污染加剧、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人口成倍地增长,而可耕地却因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交通开辟等原因不断地缩小,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耕地只占世界的7%,而且人均耕地还在不断地减少,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方式,早已超过自然环境合理的承载能力,严重威胁到自然的生态平衡和我们的生存质量。

  2.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高速推进,所产生的排放物远超环境容量,西部地区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指数普遍偏高。我国一些城市将混杂着各种有害物质的垃圾填埋,既侵占土地又污染环境。2009年,我国环保部门通过试点监测发现,天津、深圳、重庆、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全年灰霾的天数在51天至211天。环渤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2005年渤海约有14%的海水被污染,到201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22%,致使渔业资源日见稀少。

  3.生态、食品安全问题威胁民生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废水废气污染的村庄,漫天灰霾包围着的城市,灰霾携带的有害物质能够突破多重人体障碍沉入肺部,并能通过肺泡进入血液,有些人选择防尘口罩,避免吸入过多的煤烟和尾气。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和能源资源的紧缺,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和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一些食品的紧缺。一些不法分子将科技成果用来发展邪恶产业,他们用硫磺熏黄花菜、生姜,用化肥调制粉丝,用避孕药喂养鳝鱼,给猪吃“瘦肉精”和安眠的药;用高科技制造假鱼翅、假蜂蜜、假虾仁;给茶叶添加绿色素,当成新茶叶卖;加进三聚氰胺的毒牛奶,提炼得真假难辨的“地沟油”,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的“问题胶囊”等,生态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威胁到每个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粮食安全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以往人类活动违反生态规律的不可持续性所带来的严重恶果深刻反省,积极寻求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和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我国将科教兴国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两项基本国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大报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状况和脆弱的环境生态,必须尽快走低耗高效、低排放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子,也就是绿色发展路子。我国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经济建设,环保先行”的方针,推动我国从源头控制污染,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开发与治理相结合。2003年9月7日我国颁布的《环境影响许可法》,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加大对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力度。200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颁布,要求谨慎对待生物生态和推广和外来物种的引进,对待转基因的研究应急研究、缓推广,调整农药结构,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限制含磷洗涤剂的使用等。通过不断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逐步形成新型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等等一系列生态产业。使我国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既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决定性因素

  在1972年6月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瑞典斯德哥尔摩会议)的报告《只有一个地球》中指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使用,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各国政府的责任。大会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P56]。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日显突出,表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错误定位和生态知识缺乏等认识方面问题,以及宣传战略上的严重失策所造成的国民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我国许多工业污染的出现与管理不善或操作人员缺乏环保意识,不失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环境保护是人的一种自觉行为,而人通过环保教育获得的环境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思想积累。环保教育具备全民性、终身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社会文明与思想的先锋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今天的环境意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环境意识的主流,也预示着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家庭、学校、社会在思想道德、德育等方面的缺失,导致一些学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书、亲情淡漠、利己主义思想严重等问题。有些独生子女由于家人溺爱、生活环境优越等引发的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拼搏进取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生活、不懂得关爱自然和珍惜生命。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环保意识、自律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了,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行为选择功利化的倾向,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这些人的示范效应,又带动了更多人的消费欲望和攀比心理。一部分大学生有崇尚自我、张扬个性、强调自我的.心理,他们的处世哲学是不以触动自我为准则,所关注的只是自身的安逸、逍遥、享乐,如果听任这种个人主义思潮任意蔓延,只能导致他们对个人私利更强烈的追求,社会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丧失殆尽。我们要避免毁于自身的盲目行为,不能忽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和精神价值的追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深刻教训给我们的启示。   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培养的人才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的知识群体,也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高校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为目标,培养大批具有系统环境科学知识又具有各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成为推动全社会参与环保的动力群体,高校培养具备较强的全局意识、敏锐的前瞻性战略眼光、较强的生态环境意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等综合决策能力的人才,他们毕业后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将在各自的工作中能从政治、经济、科技、道德及社会等不同角度去考虑各种环保问题。如果大学生未能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和道德自律素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有可能形成新的“环境盲点控制区”(即某一环境盲点身居要职,把握控制着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使环保工作在此地区相对削弱,环保工作得不到充分重视),甚至发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造成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不良现象,从而给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乃至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失[2] [P103]。通过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来影响和教育更多的民众参与环保,防止和降低人为环境污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问题。

上一篇:环保行动日记100字下一篇:小学生怎样写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