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管理重构战略思想论文

2020-06-26实用文

商业银行管理重构战略思想论文

摘要:物联网作为金融科学技术集合成的典范,物联网科学技术与思维方式的应用,强化物物之间、人物之间信息互动的有效性与衔接的紧凑性,进而构建了当下的金融信用环境,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创建了客观性的信用体系,促使“物联网+金融”融合创新发展局面的建设获得基础支持。而以物联网思维为基点,再度建设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体系,始终是行业发展期间的重点,文章首先概述物联网银行概念与特征,其次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进行概述,最后分条探究物联网思维下的商业银行管理重构战略思想与策略,希望对金融行业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银行;信用管理;战略思想;策略探究

  物联网作为互联网与通信网的拓展产物,能够实现对物理世界实时管控、精确管理与科学决策的目标。最近几年中国内外各级政府机关积极颁发一些促进物联网有关战略与发展的计划,物联网产业发展速率不断提升,积极朝着生产生活与经济金融相关领域靠拢。物联网思维有效整改了传统商业生态环境,调整了传统商业模式,为物联网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助力。将物联网思想与相关技术整合到网络环境中,将促进当下金融信用环境的革新进程,助力于金融全新变革进程。相关人士指出,物联网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被视为对对信息技术的集成与综合应用,实现对商业银行信用的有效管理,降低信用风险,将物联网银行的发展推向新高度。

一、物联网银行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物联网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中的一类新模式,当下国际尚未对物联网银行做出明确界定与统一标准。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物联网银行主要是采用把物联网思维与技术整合到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进程中,再构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内部管理等工作的运行模式,即推行“帕累托改进”模式,进而最大限度的压缩其运营成本以及提升效率。陆岷峰(2017)对物联网银行的概念做出如下定义,即物联网银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应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在用户生产作业情景、生活场景等多样化经济环境中的信息流量、资金流量与物质流量有机整合为一,进而为用户在存款、贷款以及汇款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兴组织模式。

  (二)特征

  ①普惠化:这是物联网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最大的差别。为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运行的有效性,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宗旨在于提升上述金融业务形态运行期间应遵照的原则、规定以及发展目标等[3]。但是由于传统银行业的限制,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金融、小微金融等业务形态拓展范畴相对狭窄,应不断提升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而物联网银行的建设与发展,主要服务对象为传统抵押担保模式下不能兼顾周全的中小微企业,该类企业在发展中存在可抵押固定资产少、存货动产充沛、融资需求高等特征,在网联网思维的引导下以及相关技术协助下,能够实现对企业现实生产情景全过程、多维度信息获取,不断扭转商业银行与中小微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局面,有效解除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进而拓展其发展空间,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普惠能力也相应提升。②智慧化:这是物联网银行积极迎合金融科技发展模式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种金融科技力量的集成与联合作用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朝着智慧化方向转型,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实力。在2017年上半年中,国内四大行强强联手进行全面战略合作,传统金融互联网化与互联网企业金融化改革进程被推进。在物联网技术协助下,传统商业银行智慧化转型目标的实现获得新的战略机遇。在多种智能计算技术的协助下,物联网银行多大批量用户的相关信息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处理,构建新服务、新产品、新业务发展格局,落实信贷决策与风险管理智慧化发展目标。③精致化:传统银行由粗放式发展模式朝着集约化转型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精细化。从本世纪初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行业金融机构发展规模不断拓展。相关资料记载,在2016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了200余万亿元,存款余额高达140余万亿元,贷款余额也突破了100万亿元。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共给侧改革理念的提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传统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经济发展形态,践行精细化发展路线是其后几年中主要发展趋向。在物联网思维与技术的合力作用下,物联网银行采用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等技术,能够更为精确的获得客户资源,对用户资质、还款能力以及行为方式等多样化信息进行整体分析,进而明确其在金融领域中的`现实需求,改善了传统商业银行在客源获得方面的局限性。此外,精细化还体现在客户风险管理方面上,具体是在物联网技术的支配下,物联网银行把生产作业情景、生活场景整合到大数据风险控制后台系统中,动态式的对用户风险进行辨识、计算、预测与警示,有效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滞后性、粗放性缺陷。

二、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一)信贷业务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在传统信贷业务模式的支配下,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成本高始终是业务发展中最大瓶颈,进而对借款用户整体融资成本造成影响。信贷业务成本高具体在如下几方面有所体现:①客源获得成本高;②风险辨识成本高;③运行成本高。在过去,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缺乏情景的“广撒网”措施去获取客户资源,人力资源投入量大,但是效益微弱;在风险辨识方面上,多采用线下方式采集、梳理、解析用户的信用情况,耗时耗力;在运营方面上,银行物理网点敷设面积大、参与运营人员数目多、运营管理投放资金量大。

  (二)信贷业务效率低下

  只有不断提升银行金融服务效率,才能够迎合当下市场经济主体间频繁进行商业交易活动的需求。但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运行速度迟缓,其与金融消费者的金融频繁需求间产生较大分歧,以致社会公众投诉事件与日俱增。诱发信贷业务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如下几点:①信贷业务办理环节对流程规范性提出较严格要求;②手续多样且繁杂;③业务程序繁琐,存在冗余部分;⑤层层审核批准;⑥尚未建设可执行的快速反应体制等。此外,银行信贷业务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大大削弱了金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用户黏性也有所降低。

上一篇:商业特许经营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的论文下一篇:全球经济一体化试析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