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方法论层次上讨论中医药现代化的实现方向。分析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复杂性科学理论研究表明,中医目前条件还没有成熟;中西医两种研究模式是并行不悖的,所以用西医理论模式来研究中医是牵强的;就目前来说,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法进行证候诊断标准和中医疗效的评价不失为一种好的探索方式。而从实际意义来说,只有中医自身理论和诊疗水平的提高,才是中医学立身之本。
【关键词】 中医药现代化 方法论 复杂性科学 循证医学
2005年9月25日,在由科技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与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当前,中国政府确定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透露,这一总体思路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
1 中医药现代化的方法论问题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首先是方法学的创新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应该以现代哲学为指导思想[1]。哲学的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1.1 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 《方法论》是笛卡儿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有极大的影响。他是典型的机械唯物主义论者,他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科学的理想和模型,提出了以数学为基础的、以演绎法为核心的方法论。在1960年以前,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从物理机械到生命医学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儿的方法论进行的。但是后来科学家们在探求自然的秩序中才发现,面对无秩序的现象如大气、骚动的海洋,他们显得相当无知。这些大自然中不规则的部分,既不连续且无规律,因此复杂性科学逐渐显露。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但他的理论直到19世纪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后来,一些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还在各自的领域中沿着贝塔朗菲开创的开放系统理论深入研究一般系统论,并得到了关于复杂系统的一系列重要规律。70年代出现的混沌理论跨越了不同科学学科的界线,因为它是各种系统的宏观共相,它将天南地北各学门的思想家聚集一堂。可以说,复杂性科学在刚刚诞生的时候曾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以前分散在各个领域的零散思想刚刚集合起来产生了不同思想之间的交叉、变异和涌现,因而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是在这之后的十多年期间,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方法论都没有形成更大的突破,关于复杂系统的一般理论仍然没有形成。
1.2 中西医学方法论与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比较
1.2.1 中医学与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比较 《内经》确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这一把机体作为整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体信息的方法,通过体悟、内省的思辨方式,认为脏腑概念不单纯是实体,而是一个综合机能单位,是机体调节控制系统功能在不同方面的反映。所以可以肯定的说,中医学是系统医学,与复杂性科学中的系统论、混沌、协同等不谋而合,一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很可能成为世界科学发展的灵魂[2]。
1.2.2 西医学与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比较 现代西医学是在近代科学“还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遵循的依然是还原分析和实证推理的逻辑理性理念,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解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虽然现代西医学从20世纪中叶引进了系统论、信息论以及社会科学等方法,将分析与综合、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出现了神经-内分泌学说、环境医学、身心医学、社会医学等理论与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但西医最本质的诊疗方式并没有完全跳出原先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过分依赖定量检测,从总体上还是偏重生物医学,从而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医疗费用越来越昂贵的现状[3]。
1.2.3 中西医两种医学的比较与统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是分别属于不同哲学方法论体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偏重于朴素辨证唯物主义的总结归纳、直觉感悟方式,而另一种是偏重于机械决定论影响下的还原分析、实证主义;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一个充满混沌,一个充满秩序;一个是综合归纳,一个是分析演绎;一个从宏观角度把握上百万的物体集体行为的结果,忽略内部各因子的作用和属性,而另一个则认为可以象粒子物理那样解释物质的运动,但其实只是简单运动。由于在不同方法论的影响下,中西医两种医学分别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生命医学这门科学做了演示,揭示了不同的规律和现象,如经络学说、藏象学、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说,等等。这些不同的理论分别反映着人的健康与疾病的不同现象或规律,这也正是他们的不可通约性[4]。但其实,作为一门科学的中医学和西医学,在逐渐形成一门学问的过程中,同样包括分析和综合、演绎与归纳,只是哪一种成分所占的比例多一些[5]。片面强调和夸大可通约性而忽视或否定不可通约性,或者片面强调和夸大不可通约性而忽视或否定可通约性,都是不符合实际的,都会影响对中西医结合的规律性的正确理解[4]。中西医之间那些不可通约的理论,应当各自独立地进一步发展,把所反映的现象和规律揭示清楚,达到更加成熟和完备的程度,分别作为独立的理论融合到新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中[4]。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在阐述协同论时讲道:“我们现在好象在大山脚下从不同的两边挖一条隧道,这个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学科分隔开,尤其是把‘软’科学和‘硬’科学分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