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园区面临的问题及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策略论文

2020-07-04实用文

高校园区面临的问题及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策略论文

摘 要:高校多校园区办学是当前一个热点问题,多校园区办学面临着管理模式的选择及如何保证教学质量等问题,本文从管理理念、学科融合、办学质量监控及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多校园区办学管理模式及教学质量保障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校园区办学;管理模式;教学质量;保障

  多校园区高校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我国多校区大学的起源来自高校的合并,从1992年5月合并6所省属院校而成立的扬州大学开始,全国387所普通高校以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为主要形式进行合并、调整,至2000年已调整为292所,[1]其中绝大部分是校区地理位置比较分散的多校区大学。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各地高校合并现象渐多,多校区大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出现,此外,一些学校在校园面积有限的情况下,以校本部为基点,向周边地区扩展建设新校区,也成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的大学。多校园区办学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的结果,它能大大提高大学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培养综合的人才,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有其必要性,但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解决,将会制约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多校园区大学管理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其教学质量如何保障?本文试图对此作些理论探讨。

一、高校多校园区面临的问题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高校多校园区既有经合并形成的多个校区,也有由于办学规模扩大,空间位置太小而向异地办学形成的多个校区,前者由于合并前为几个单独的学校,各自有一套行政管理系统及教学发展思路,后者则由于地域等原因而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这使得多校园区办学管理面临一系列问题。

  (一)多校园区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管理理念的差异合并前的各个高校,尤其是那些单科院校,其学校定位及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一般是以培养某一行业的专门人才为主,其专业指向性明确、实践性较强。而合并、调整后的学校,其学校定位及培养目标都较以前不同,有了较大的拓展。从单学科向多科、从单一向综合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这样,原有的一些管理理念就不适应了,如不及时调整,便出现了管理理念的差异,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对学科定位及培养目标的不同理解,从而影响到学校的健康发展。对于以校本部为基点,向周边地区扩展而形成的多校园区高校,由于异地办学,加上投资建校的多元,不可避免在管理理念上出现不一致,这一问题如不得到正确认识和及时处理,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也会制约高校的发展。

  (二)多校园区的学科门类多,分散且重复,资源配置不集中合并后的高校,普遍出现学科专业门类多的现象。如合并后的新浙江大学的学科面涵盖了除军事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98个,硕士学位专业点193个,博士学位专业点106个。新组建的吉林大学设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九个学科门类,130个本科专业,180个硕士学位专业点、71个博士学位专业点。[2]学位点众多,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也有利于各学科教师的交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然而对于由几所单一学校合并而形成的高校,由于地域分散,也使得学科、专业区域分布不平衡且处于分散状态,布局不合理,专业重复设置,学科之间资源难以集中配置,学科力量分散。而对于一些由于校园面积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而以原有校园为基点向外扩张而形成的多校园区的学校,也往往出现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校本部拥有的专业,在另一校区也具有这样的专业。专业的重复设置使得生源师资、设备、经费等资源配置分散,也使校本部与分部(或分校)的关系变得较为微妙和复杂。这样也影响了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制约学校的发展。

  (三)多校园区大学办学的教学质量难以监控多校区大学办学的教学质量难以有效监控,这是多校园区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教学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贯彻,二是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不稳定。在多校区学校中,由于校园地理位置的影响以及原有的思维习惯的影响,使得多校区办学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容易存在一些漏洞和不完善之处,一方面,管理制度的制订容易立足于校本部,尤其是管理细节上,难以顾及各校区的具体情况,这容易使管理出现盲区,加上在一些校区,原有的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稳定性、延续性等特点影响了新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得调控不力。尤其无法对教学质量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监控。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的不易监控,还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不稳定上。新合并的高校在初期,按照“统一的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和统一的.学科建设”(周远清语)的要求,一般采取撤销原来各院校的职能机构,合并原有的管理人员,归入相应的职能机构,这样使得管理人员或者对新学校的定位、办学目标和思路的不明确,缺乏工作主动性;或者对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了解、对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因而对教学管理制度贯彻不力。而那些由于校面积不够而向外扩大形成的多校园区高校,因为新校区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校本部派出的,他们对新校区情况不熟悉,归属感不强,因而管理队伍不稳定。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

  (四)多校园区大学的教职工对新校区的认同感不强我国的多校区大学主要是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合并的背景下形成的,其组建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而非完全出自原有高等学校的自觉自愿,虽然合并后,基本是按照“五个统一”来运转,但毕竟是由两所或几所单一的大学合并而成,因而都不同程度进行了学科的归并、人员的组合、设备的调整、机构的整合,可以说合并后的大学已经不再是原有的校区了。由于原有各校各不相同的目标定位,以及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对原有校区的情结等,使得教职工都对新大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陌生感”,导致他们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学校的认同感不强,加上由于地域的关系,不同校区教职工之间联系少,学校的思路如若没及时传达到教职工中去,便很难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

上一篇:服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探讨论文下一篇:浅谈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的比较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