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的策略研究

2020-07-04实用文

阅读教学论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缘起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总要由自己去实践,别人不能代替,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阅读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合作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二者同属阅读主体,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体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我们往往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看成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仿佛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然要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就必然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明显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而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性正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新课标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以下具体阐述: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里,教师的“导”是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导”致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导”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导”的策略

  (一)做好预读时的“导学”

  1.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

  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着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好。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好了。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预习指导就应因人因文而异。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一是指预习题不必强求一律,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二是在课堂反馈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引导,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2.掌握预习的基本步骤

  (1)默读课题,猜测内容

  大家都知道,许多电影、电视剧只要看到标题,就能猜知和想象到故事的主要情节,那么学生预习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默读课文的标题来揣摩一下本文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默读课文,明确要求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或不太理解的语句。在教材中,每篇课文前的方框内都有预习提示,学生要认真阅读课前的提示及课文下的第一个注释,以此来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这一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在前两步粗知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这时,读书可用普通话大声地朗读,同时画出课文中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然后利用工具书查出这些字音,自己动手解决这些问题,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掌握汉字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顺利地读懂课文。

  (4)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精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掌握文章的章法之妙。如《故乡》让学生理清“回故乡一在故乡一别故乡”这样的写作思路。

  (5)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渎思考,解决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也就是弄明白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教学论文 )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好。

  (二)做好学读时的“导学”

  1.新课学读前的“导情”

  (1)情景导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导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得以激发。导语方法种种,情景渲染无疑是课前导语激趣方法之一,从于漪老师的导语中可窥一斑。

  例:朱自清《春》一文的导语——

  “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例导语绘声绘

  色,情景交融,创设了一种联想情境,学生听后会觉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机。老师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学生迫切学习《春》的欲望被激发,朱自清如何妙笔生花的描绘、盛赞春之美景,正是学生急于想知道的。

  (2)问题导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辨,造成观点冲突,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上课伊始,老师提出两个问题: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一块垮塌下来的大石头挡住去路,你是想办法搬掉大石头,还是绕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挡住了你的视线和出路,你是选择挖掉屋前的大山,还是选择搬家?大家讨论这两个问题,发表针锋相对的看法.老师借势导入: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的发展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规范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