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冷漠的成因与矫治进行研究论文

2020-07-04实用文

对道德冷漠的成因与矫治进行研究论文

  近年来道德冷漠事件频频发生,例如: 南京“彭宇案”的后续事件、佛山“小悦悦事件”、上海田林街事件、苏州人跪狗事件。这些事件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道德冷漠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惨痛的现实必须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亟须对道德冷漠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寻求矫治和弱化道德冷漠的对策。

  一、道德冷漠的概念和类型

  道德冷漠指的是个体在具有一定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表现出道德情感方面的缺乏,并由此而引发的道德判断上的迷惘,最后出现道德行为上的麻木或者不作为的一种状态。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冷漠往往表现为人们对道德行为的怀疑和漠视以及对道德义务的推卸和拒斥。道德冷漠具有情感传递的特点,个体的冷漠行为会对其他社会成员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道德冷漠现象一旦出现,其社会危害就比较大。从类型上看,我们可以把道德冷漠大体上分为旁观者的冷漠和受助者的冷漠两种类型。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见义勇为的行为不断涌现,但见义不为的现象也时常发生。旁观者成为一个越来越多的现实群体,旁观者冷漠也成为并不少见的现象。2011 年“小悦悦事件”令人心痛,但同样的悲剧却再次发生。2012 年 12 月 10 日,浙江桐乡五岁小男孩闫哲被一辆货车碾压,其母亲在人群中悲烈呼喊,肇事司机却视若无睹、一走了之,围观群众却大多袖手旁观,直至十分钟后才有好心人帮忙,将其送往医院,但因小闫哲伤势过重,不幸身亡。

  尽管旁观者与当时发生的事件本身并无联系,对事件后果也无须承担直接的法律责任,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旁观者却要承担不可推却的道德责任。虽然他们没有主动行恶或实施危害他人的不义之举,但因其冷漠围观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以及对受害人心理的伤害,与不道德行为并无二致,理应受到道德谴责。道德冷漠的另一种类型是受助者的冷漠,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接受他人的帮助却不知感恩,觉得理所应当,甚至对施助者的施助动机表示怀疑。长沙小伙邓锦杰,在河边遛狗时发现有一家三口游泳溺水,邓锦杰立刻下水救人。一家三口成功获救,邓锦杰却不幸身亡。这一家三口被救上岸后马上离开,被群众阻拦时竟然出言不逊,称“关我屁事”。施救者因为救人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得不到被救者一点点感激和最起码的尊重。受助者的这种冷漠不仅伤害了施助者,更让其他人对帮助他人持怀疑态度,严重挫伤了人们践行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冷漠导致的“道德荒漠”已经掩埋了许多人的良心。

  二、道德冷漠的成因

  导致道德冷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变革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盲目崇拜西方、学习西方,大量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涌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全社会弥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个人的经济利益作为其行为选择的重要标准,道德的影响力、约束力逐渐下降,社会上出现一切向钱看的倾向: 归还失物要钱,帮助别人要钱,甚至救人性命也要钱。当个人利益意识被极端强化时,传统道德规范的协调和调节作用越来越显得无能为力,传统道德信念遭到了严重的冲击,社会上出现“良心值多少钱”、“老实人吃亏”等说法,这些思想表现在行为上就会造成旁观者的冷漠现象。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激烈,社会矛盾加剧,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提防、人情淡薄,很多人道德观念迷失,道德判断模糊,道德准则失衡,这一切都加剧了道德冷漠的形成。

  (二)社会道德保障制度的缺失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和社会道德保障制度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力的道德支持是个体做出道德选择的坚强后盾,而疲软的道德保障只会让个体在道德选择面前退避三舍、望而却步。

  1. 社会道德赏罚机制不明晰善而不赏、恶而不罚,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道德冷漠的产生。赏善其实是对某一道德行为的肯定,激励此类道德行为的再现; 罚恶其实是对某一不道德行为的鞭笞,杜绝此类不道德行为的再现。这种赏罚分明的道德机制能够为营造扬善抑恶的`道德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道德感召力。然而,当前的社会制度不能有效维护人们的道德良知。我国存在着很多善举低回报甚至无回报,而恶行低惩罚甚至无惩罚的赏罚不明的现象,使很多人不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比如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彭宇案”,就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这让当事人做了好事却很心寒,也使更多人对老人倒地想扶而不敢扶,人们担心在扶了老人以后,反被讹诈,真是扶不起。当前的社会制度安排不利于扬善抑恶,如果一个社会总是让救助者、奉献者吃亏,而缺德者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们形成道德冷漠。

  2. 社会道德救助制度不完善见义勇为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当见义勇为者为正义挺身而出时,往往伴随着个人利益的牺牲,甚至可能会牺牲生命,一旦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也就意味着见义勇为者自己及其家庭将遭遇重大变故。而健全的道德救助制度可以为人们实施道德行为免除后顾之忧。目前国家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损失的补偿、医疗以及抚恤等问题,尚无统一的规定。有的单位对见义勇为者的表彰、奖励、宣传的力度都远远不够,很多人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和相应的荣誉。有的人甚至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在受伤或致残后生活没有保障。这种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情况,不仅让英雄心寒,更让后继者引以为鉴、望而却步。有时一些社会成员也并非不愿见义勇为,只是心存“流血流汗又流泪”的后顾之忧,想为而不敢为,便表现出道德冷漠。

  (三)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1. 传统文化中血亲伦理的消极影响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植根于血亲伦理,即人情化的道德情感,“人情”关系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亲疏有别,扰乱社会公平正义。人们只在亲朋好友间讲道德,遵守道德原则,而一旦到了公共环境,往往无视陌生人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个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情感代替理性,将人际间的信任、关爱与同情限定在狭小的亲友范围内,这些帮助、关心、信任因“人情”而变得狭隘化、私人化,缺乏对陌生人的关爱。

  2. 传统文化中消极的处世哲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分消极的处世哲学,比如“明哲保身”、“难得糊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体现的就是一种明哲保身、自保求存、守成求安的处世心态和自我保护倾向。在这种处世哲学的影响下,一些人不关心他人疾苦,唯唯诺诺,只求自保,怯懦避祸、麻木不仁,形成一种怯懦软弱的消极人格。不管是正常情况下的施救,还是要冒险做出一定牺牲的时候,很多人都只是消极地等待、观望甚至逃避,难以挺身而出,甘愿沦为麻木不仁的冷漠看客。

【对道德冷漠的成因与矫治进行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对生产负外部性道德约束的特性进行研究论文

2.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3.科技与道德小论文

4.初中议论文:忽视冷漠

5.桩基缺陷的成因及处理论文

6.职业道德作用论文

7.职业道德论文

8.快速与道德议论文

上一篇:砌体结构发展论文下一篇:小儿鼻源性疾病成因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