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2020-07-21实用文

教师《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透过历史篝火的余烬,我们仍能见到在一个不平静的时代,赫然屹立着的一群教育名人:蔡元培、鲁迅、胡适、陶行知、叶圣陶等。他们在沉思、在酝酿、在燃烧、在传递······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们构建起了一个时代教育的高峰。时至今日,尽管他们给我们留下知识隐隐约约的背影,但仍然是我们追赶的方向。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景仰的高度,更是吸取“营养”的不竭甘泉。

  我们的教育有自己的传统,这个传统已经有上千年了。比如在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就是世界的“轴心时代”,“人们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可是,要回到传统并非易事。庆幸的是,在现代种种的教育理论和事件面前,广大教师的热情是空前的,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面前,茫然中,反而变得异常困惑、疲惫,变得手足无措:有了好胃口,却没有健壮起来!这是致命的问题。阅读大师是许多名师成为一个有自信的教育者的秘密“通道”,在知识传递、升学和效率之外,看到了教育是事关灵魂的事业。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

  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说是要从小培养学生,而真正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我还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对于现在的小学教育自然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可是有心的人都可以从邻居的小孩、亲戚的小孩中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压力是多大,一堆写不完的作业,一堆看不完的书。尽管我不知道老师在课堂对学生的教法是怎样的,但是光从这些“作业”“书籍”来看,学生也必然得不到什么真正益于生活、益于学生本身的东西的。孩子们的目光从充满神采变得呆滞、无神,鼻梁上竟然还挂着个厚厚的眼镜,这究竟是有多悲哀。老师究竟把孩子们当成了什么?机器吗?我想,孩子们不是在学习、不是在长见识、更不是学有所用,只是在“读书”,很纯粹的“读书”,是的,“读书”!

  一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但是有些种子竟然不能发芽,即便发了芽,竟也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的。这是什么缘故呢?或许,是它遭逢的环境有什么不适宜的地方,又或许那栽培它的种植家不知其根本,横加摧残。就好把植物比作小学生,小学老师是种植家。现在的小学老师对小学生真正负责的又有几个?都说小学教育是为了小学生的,可是我们究竟希望小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地步呢?若是单叫他们摹仿古人,记忆古人的思想,那教他们识些字也就完事了,若是单叫他们学得一技一艺,那么叫他们去那种专门招学徒的职业学校就好了呀,何必要受教育呢。

  试问现在的小学教师对科学抱得是什么态度?莫名其妙,从未接触过的是一类;略一涉猎便嗤为无用的是一类;而那些真正受过师范教育的人,在师范学校时就把心理学、伦理学看做最无味的东西,等毕业了,抛出脑海还来不及呢,怎么还肯花心思研究呢。教师只知道教人读书,却不教人怎样读书,更不知道读书是要学生知道“以往”,为“未来”做准备。老师只顾教书,却不管学生是否需要。读书只求记忆,没有研究的方法,没有实验的机会,那是丝毫没有用处的。如果一个人的幼年时期都被老师引导在死读书上,就如同被抛入了汪洋大海。

  在学校,如果你“学”的好,“读”的好,“记”的好,“考”的好,那他们便是好学生,如果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走神、开小差,老师们便会认为这些学生不思进取,不好学,甚至还觉得他们在扰乱课堂,所以,教师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压制他们,甚至是惩罚他们。小学的学生,他们都还只是孩子,他们喜欢一切直观的东西,喜欢亲手去触碰、去实验。不喜欢只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授。教师所教授的并不是切合学生的生活的事事物物,学生就不会感到缺少这些知识的困苦,对这些知识自然无所需求,更不可能会提起兴趣。我们试想,使喜欢活动的儿童离开了他们玩弄、抚摸、观察、实验的环境,坐在教室里,所占的地位不过一桌一椅,所见到的东西不出一室一外,所接触的事物也就是某某科目,这不是一种特异的拘束的境界吗?如果不能在野外教学,如果一定要在教室教学,那么,老师如果注意启发、引起旧观念,授予新事物,那也是好的啊!

  虽说读书、看书,但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好好利用书籍。书籍的效用在于传授以往的成绩,流布个人的思想,用书制度的好处,就在于使学生知道这些成绩和思想,并备遗忘。可见、书籍有多重要,可是知识的获得不一定要靠读书,读书不过是种种学习方法中的一种罢了。书籍只是作为我们的一种参考。所以,读书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后的目的。我们既然认定知识不是可以传授的,那么对于儿童,我们决不能将现成的知识装进去,而要儿童自己做出来,不是使儿童学习了现成的知识预备应付将来的事物,也不是使他们只为了有知识而去求知识,而是使儿童从事物中寻求真知识,并用真知识来支配他们的行动。学生有一种本能,在粗心的老师看来,这没有什么意义,有时还加上“无意识”的评语,表示厌恶和不屑。其实本能正是教育的原料,如果能加以引导,没有一种本能没有积极的倾向,不过有的比较容易陶铸成良好的品德,有的比较难一些罢了。教师如果能留心儿童的本能,便可以在教育上找到扼要的手段,随时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儿童的某一本能倘若有善的倾向,便应该设法使他们尽量发展,渐渐成为有意识的习惯;倘若有恶的倾向,便应该设法引导他们转向积极,不使造成恶的结果。阻遏绝不是正当的方法,如果将儿童的各种本能阻遏净尽,教育就失去了原料,那还有什么教育?

  欲望是人生活动的原动力。欲望的.起源由于感到缺陷。渡水不得,便想造船;致远累事,便想造车;推而广之,便是哲学科学,哪一件不是从弥补缺陷起源的。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就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顺着他的欲望的趋向,作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才是教育者最应当尽力的事物。

上一篇:2017中考作文素材:名人名言篇下一篇:叶圣陶教育文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