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变革的场域依赖论文
[摘要]教育改革成功与否、顺畅与否、代价几何,从根本上讲,不仅依靠革新,而且也依靠其对当下社会现实的适应性。区域教育变革的成功推进依赖于经济社会制度、区域文化、教育领导等复杂性场域,需要从提防普遍主义危险、坚守本土主义路向、立足教育自身变革等理念适用性和实践有效性维度超越场域依赖,寻求区域教育变革成功推进的实践智慧。
[关键词]区域教育变革;场域依赖;实践智慧
区域教育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与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决策者与科研工作者认识到区域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同教育改革处于其中的复杂而又特殊的场域有关。教育改革成功与否、顺畅与否、代价几何,从根本上讲,成功或失败不仅依靠革新,而且也依靠其对当下社会现实的适应性。因此基于区域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关怀,从区域教育发展场域的深层结构出发,探求在推进区域教育发展进程中“应然”和“实然”之间的“适然”,进而寻求教育改革复杂场域下有效推进区域变革的适应性路径的实践智慧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区域教育变革的复杂场域
教育变革是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创生的过程。按照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定义,革新是“一种按照某种预期目标以改进实践的有意义的尝试”,其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和实践创新。作为社会改革活动,区域教育变革致力于寻求改变区域教育的基本结构,改变传统组织运行方式,确立新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新的目标、模式、制度安排和角色定位,通过影响教育发展的深层结构,重建教育组织的共同使命、远景和追求,并同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制度体系、管理体系、行为标准结合在一起促使新型教育的转型与重建。
教育的首要社会特性在于其社会规限。教育改革置身于现实的宏观与微观的各种互动关系网络所构成的社会空间这一复杂场域中。即布迪厄所指称的各种客观社会力量交织而成的具有相对自身自主性逻辑和必然性的社会小世界中的关系构型。尽管其最终影响的是区域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利益实现,然而必然面对区域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区域主体等场域构成要素及其互动。教育变革,尤其是教育综合性改革,不仅涉及制度变迁、体制改革、政策转型,还涉及不同利益主体、利益格局与资源的调整和再分配,因此,必然直面不同利益诉求者或支持、合作,或观望、消极拒斥。教育变革的实践行动所引发的组织冲突、秩序重建、社会变迁,都是场域与变革主导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区域变革必须面对的实践困境与应然愿景之间的张力。
二、区域教育变革的场域依赖
区域教育场域既可能是支持系统和发展的根本内在力量,但同时也可能是教育改革实践的困境所在。区域教育变革所呈现的复杂性特征,形成区域教育变革的场域依赖。区域教育变革推进,需要应对并敞开这一纷繁复杂的真实情境与过程。
(一)经济社会制度依赖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同时,区域教育发展存在着对经济社会的极大依附性。区域教育发展的任何一种具体变革都会涉及整个经济社会制度。教育发展必然依托和决定于相对封闭的区域社会。教育的社会背景总是复杂的,教育必须与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教育变革不可能就教育谈教育,必须把教育发展问题置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用与政治、经济相关的方式去考察。教育变革的所有理念、政策都必须经过实际政治和社会结构这架机器的打磨。否则,脱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现实去谈论教育发展问题,不可能全面理解教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在于它在根本上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与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教育的许多根本问题诸如教育目的、教育体制、课程内容、教育经费等都不是教育本身所能决定的,也不是教育本身所能解决的。教育发展变革的推进与实现有赖于社会整体结构的发展。没有社会各个层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持,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同时,区域教育能否得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其周围环境是否成功地取得了联系,是否与它要为之服务的社会、就业市场和劳动市场以及与使用其“产品”的各集团成功地取得了联系。只有当教育成功地表现为它对地方和国家社会是有用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时候,才能够获得广泛认同、参与和持续性的发展。正如查尔斯·赫梅尔(C.E.Hummel)所指出的那样,革新过程总是错综复杂,教育系统内发生和发展的改革必须与其他社会改革相一致,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革新背离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思想或主要路线,它们就不能成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将决定明天的教育,正如它们决定着今天的教育一样。
(二)区域文化依赖
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区域共享的通则,是人们在无意识中受其制约而趋于特定的行为模式。就教育变革场域来看,区域教育变革的文化依赖实质反映了区域教育发展的文化伦理等非制度因素的至关重要作用。在区域教育变革历程中,制度变迁存在着对区域文化的“路径依赖”现象。那些表面看起来一致的政策和制度形式,在实际运行中却有根本性的区别,这些区别对教育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这是因为区域教育变革中看似制度在发生作用,实际是文化在起支配作用。制度运行的可能性、可行性是由深层作用的文化所决定的'。与文化合拍的制度往往执行的好,而与文化冲突的制度往往流于形式。文化决定着政策与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及广度和深度。
区域推进教育变革,首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区域历史和文化,始终关注教育改革在不同地区展开的文化差异程度,而不只是看到一般趋势和共同因素。否则,一旦改革方略经过传统习惯等文化因素的过滤和潜在安排,实践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文化依赖强调社会传统是区域教育变革发展的中介,这就意味着变革必须善于从现实传统社会中发掘有利因素,从传统场域中诱变支持的力量与社会变革共识,甚至变阻力为助力,使改革者成为大多数人,在社会急剧转型中,寻求和谐发展的通道,从而推进深度变革。在这个意义上,新的教育变革制度运行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区域文化机制相适应的成功。
(三)教育领导依赖
教育改革是通过一系列政策杠杆实现的。教育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种复杂活动,政策执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现实来看,在教育发展政策、制度、机制运行中,政府、社会、学校都在发生作用。综合来看,这是多种力量之间的彼此联动。政策执行者在执行中采取怎样的态度、方法和行动,对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起决定作用。 特别是在教育转型与深度推进中,教育变革与教育领导休戚相关。教育领导是区域教育政策运行与变革措施能否科学顺利且有效实施的关键要素。美国学者艾利森认为:“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政策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这正说明区域教育变革中教育政策实践的有效执行是解决区域教育发展问题的根本性环节。
实践效能是教育政策的直接目标,需要有效能的教育领导。教育发展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教育领导者在决策与执行的可能性之间求得平衡,对实现改革方略的最佳方式作出合理设计、科学决策,并以强烈的责任去推行改革。教育变革实践证明,教育变革的先行者在教育组织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所处地位越高,教育发展的道路越平坦,成效也更加显著。他们也越可能具备各种资源,将拥有的新的教育思想、改革愿景,有效地转化并实现为教育共同体的共识行动。同时,教育领导能力与改革的可持续性直接相关。从最基本的层次上可以说,成功的教育领导者在维护社会的传统价值形式和适应崭新的变化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并在传统中寻求到支持变革的力量,引导人们投身变革,推动教育进程和谐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