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的读后感
精细化管理的读后感1
本书从各个方面向读者详细阐述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对于正处于企业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剂不得不用的良药。读后,我感触颇多。转变了长期以来对于管理的看法。原来管理可以这么细,它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体系,同时是一个有力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带入管理科学。让人变得严谨,同时让人叹为观止。对于很多名词和方法,都是第一次听说。在惊奇的同时,不得不让人佩服老外的处事方法。
书开始从整个世界的管理发展作为背景,引入了很多知名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经典案例。我们发现,世界大企业的有效发展都是伴随着精细化管理的进步而发展。换言之,没有人类在精细化管理上的智慧结晶,就没有现在那么多的伟大企业。因为,企业的迅速壮大,随之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提升。最终会像历史上众多的王朝一样,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本书精辟的分析了我们的企业存在的诟病,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往往只能做大,而后不能做到伟大,不能做到百年老店。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粗狂式管理。
管理浮于表面,停留在理论或制度层面,缺乏对具体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研究,针对性、操作性和稳定性不强;企业组织构架和职能定位不够合理清晰,管理层次较多,管理中存在众多交叉、盲点和结合部,造成管理效率低下;满足于“差不多、过得去”,远未达到精确、量化和规范的要求,一些职工的标准意识不强,工作粗枝大叶,有的工作看似做了、实际没做,有的做了、但细处没做,商机的错失和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粗放式管理是一种“差不多”的管理,不是准确、科学的管理。很多企业领导张口要实现两位数的增长,闭口要准备上市,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具有说服力的依据。这种“差不多”的管理在措辞中往往带有“差不多”、“大概是”、“可能会”等字样,常常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上却对真实情况知之甚少。缺乏对真相的探究,就像精益老师上课说的一样,人往往最容易被自己的眼睛欺骗。唯一能说明真相的只有数据。但像采集数据的工作,对在大多数企业来说都好像是多余的。觉得与其做那么多与生产无关的事,不如多做点生产,多赚点钱。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做精益,就是在磨刀,只有做得越细,生产才能越有效。
精细化管理的读后感2
手捧刘文斌编著的《学校精细管理的75个细节》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目光的就是封面上“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管理无空白,时时能育人”这两行略小的文字。作为一名教育教学方面的管理工作者,很认同这句话。心念转动间,不觉对本书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通过通览,发现本书是以校长为对象,它采用知识+案例+分析的方式,生动、翔实地阐述了校长对学校细节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对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教学的管理、校园文化的管理、校园安全的管理、自身素质的管理等等,告诉我们细节是一种眼光、细节是一种习惯、细节是一种体察、细节是一种情怀、细节是一种艺术、细节是一种创意、细节是一种责任。内容新颖,图文并茂。
本书的对象虽然是校长,其实对每一个管理者都很有启发性和实用性。在校园中,细节无处不在。学校管理主要是对学校人、事、物的管理。对人的细节管理就是重视“小节”;对事的细节管理就是抓住“环节”;对物的细节管理就是扫清“死角”。只有重视细节,关注细节,做实细节,精益求精,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教育功能,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等主体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本书共列举了75个细节,每个细节都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与措施。我边看边学,学思边比照自身的管理,一路看来,收获颇丰。
在“细节是一种体察”这一部分,讲到“请给新教师开花的时间”。告诉我们新教师是学校未来的生力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他们年轻,精力旺盛,创造力强,培养得当,引领得对,对学校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新教师毕竟初出茅庐,涉世未深,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下低级错误。这时就需要我们管理者做到“四要”:一要有耐心,因为新教师的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年、两年,甚至几年。管理者要有一颗平常心,心平气和地对待新教师的“慢生长”,耐心地等待新教师开花的时间。二要多“浇水和施肥”,要给新教师担子挑,让他们多承担公开活动,多给一些培训机会,这样他们为“开花”积蓄力量和信心。三要提出“金点子”,学校中层与新教师结对,经常性的与新教师进行谈心与沟通,不定期召开新教师会议,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一些“锦囊妙计”。四要“保驾护航”,对于新教师犯的错误,不能过分指责、批评,相反要鼓励他们勇往直前,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和思想引领。只有这样,新教师才会迅速成长起来。
在“细节是一种责任”这一部分,讲到“化解教师体罚学生的矛盾”,我看了之后是豁然开朗,如获至宝。说实话,虽然禁止体罚学生的规定年年提,但事情却年年有。特别是在巡视学校过程中,时不时能撞见这尴尬的一幕,不管不问吧,这是不负责任;小题大做吧,又怕引起教师的抵触心理。如何对这一现象管得合理,问得得法?我终于在本书中找到了“眼神制止,眉目传情;发送短信,友情提醒;善意谎言,借机消气;越俎
精细化管理的读后感3
精细化管理: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
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精细化管理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
管理,从古至今的哲学,也作为一种艺术,被世人研磨。市面上林林总总的.管理论著、管理模式,大多一如翩翩的候鸟,从黎明飞至黄昏,从激荡归于静默。勤恳的企业家们(在中国这块被古老文明熏染过的国度里,好像从来就不缺乏勤恳),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流程再造、零库存管理、无边界管理、SCM(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精细化管理读书笔记 ERP(企业资源管理)……每一种模式基本上都掀起过一阵热潮,热潮过后留下更多的是:无奈的沉寂与渐趋理性的思考。
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现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储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