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妞妞》读后感

2020-09-02实用文

周国平《妞妞》读后感

周国平《妞妞》读后感1

  就在昨晚,我终于读完了《妞妞》的最后一页。合上书来,我的心中如同波涛汹涌般百感交集——这是一个父亲的札记,却又带给我这十几岁的少年许多思考与情感。

  其中占据最多的,是悲与怜。也许这二字形容得并不准确,但当我一字一句地感受作者的文字时,胸中最浓烈的便是这两样情感。我怜妞妞,一个本来应该拥有澄明漂亮的眼睛和健康的身体,本来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地长大,活出如夏花般精彩的人生的女孩,却被癌症这手持镰刀的恶魔,夺去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宝贵的生命,而给她带来病痛和永无止境的暗夜......我怜当时的作者,一个本来应该拥有幸福美满的小家,本来应该拥有最爱的女儿,陪伴自己孤独终老的初为人父的父亲,却不得不面对妞妞的生命终要陨落的现实,每日沉浸在女儿成长的喜悦和女儿绝症加重的痛苦中,置身于天堂和地狱的夹缝。还有许多许多人,妞妞的母亲雨儿,保姆阿珍和病院中其余的绝症患者,他们也是这个悲剧故事中的角色,但是真实的存在着。这不可避免地使我叹惋——这个可怜的女孩曾经是那样美丽而富有生机的花朵,这朵花的绽开是真实的,可随即的飘零凋落,却也是真实的景象,我才发现一个生命的逝去竟能如此令人悲伤。

  另外一种不同的想法,是感恩。此前面对挫折与坎坷,我总爱抱怨自己不够幸运,看完《妞妞》后,我才发觉能平静安宁的活着,已然是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所以我感恩我的父母,感恩他们自我诞生开始,便细心抚育我长大,给予我健全的身体和聪明的头脑,给予我遍观世间的双眼,给予我踏上旅途的双脚。即使我外貌平庸,即使我不尽完美,那又有何关系呢?比起妞妞出世不久便要经受的苦难,那些都显得幼稚又微不足道。妞妞不到6个月便目盲了,可她的性格并没有因此变得消沉,她在父母的疼爱中艰难地成长起来,从走路到说话,再到会玩玩具和唱歌,妞妞始终绽开的天真纯洁的笑容,勇敢地抗击着病魔,勇敢地爱着这个世界。就像一束燃起不久便被掐灭的火苗,在迸出火花的那一刻,她照亮了一切。

  妞妞便以这样的形象,永久地活在我心目中,鼓励我不断变得坚强。

周国平《妞妞》读后感2

  两个月读完一本书,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来表述心里的那份稚爱

  我一直认为文章没有懂与不懂,从文字里得到触碰自己灵魂的东西,引得起共鸣那就是一种幸福了。

  读这本书确实总让人潸然泪下,当看着亮亮渐渐得黯去,渐渐地消失,当听他讲述那女儿焦急的表情,那一直一直摆动的小手,我无法把自己从那情境里抽出想象,看《妞妞》我的脑海里自始至终都浮现的是外甥女,我总是为周国平感性的笔触悲恸,就如他说自己是一个天性悲观地小男人,而雨儿则天性快乐,这个忧郁的父亲,是那样细腻得描述,女儿的一个动作,一个声音,在他的笔下都那般活灵活现,融积了得多浓多浓的父爱。

  很多的情节既有快乐,又更多让他惧怕一切的稍纵即逝。我们永远也只是旁观者,我们知道他很痛苦,也依旧只是旁观者,无法真切体会他的那种无助。他将悲伤转为文字,我们为之哀痛可依旧也是旁观者,我们能体会多少。他看到了一个新生命的到来,那一个花苞,他是那般欣喜,一个不愿结婚而结了婚,不愿要孩子却有了孩子的他,是那般从一种思考转变成另一种,这也是我不懂的,但哥哥姐姐也说孩子的到来。

  他体会了迎接新生命的狂喜,又那么迅速地看到了死亡的阴影,他目睹那小小的身体独自呆在那阴冷的地方。生与死,那么短暂的在一个婴幼儿身上上演。

  读《妞妞》,读出的不只是感伤,人在自然的灾难面前,明知道它的降临却无计可施,面对自然人的力量还是微薄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只能疼惜,而伤痛依旧只在小妞妞身上漫延,做为父亲他只能悲伤,而死亡依旧只发生在小妞妞身上。

  他的语言没有多余,字字句句都那么得让人深思,我无法站到他的高度,我只知道那是一种痛。我也无法和他分享怀抱妞妞时的甜蜜,我只知道那是一种幸福。他是一个哲学家,然而和孩子一起任何的哲理都变得没了意义。他俨然只是沉浸于拥有妞妞的幸福中的父亲。

  他也做了种种设想来逃避事情的真实,假如雨儿不曾感冒假如那医生能够负责,然而一切还都只是假如,他也说悲观者总有一套自我安慰的理论,他用着,虽然明白是自欺欺人也依旧,面对无法改变的灾难除了默默忍受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看着女儿漂亮透明的眼睛,美丽晶莹却不知那正是灾难的掩饰。有谁会想到十万分之一的机率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他也曾那般犹豫在孩子的治疗上面,全或无的理念应该是每个父母所期待的,他无法接受一个盲孩,而后他发现自己是那般愿意永远守候自己的女儿,没了触不到了,永远的离开了。他后悔自己的犹疑,但这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每一对父母都有着单纯的期待,《妞妞》不只有父爱深深,感触更多的还有他们夫妻感情,是如此和美融洽,是互补的吧,我很喜欢雨儿也想不擎哪些,就是特别羡慕他们那种爱。

  读这本书感受是数不尽的,生与死的对话中,他写出了他深刻的思考,而那字字句句都意味深长,唯有细读吧。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个先天性视网膜母细胞的女婴,太多处有话要说,但时间有限。

周国平《妞妞》读后感3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周国平的《妞妞》不是一本让人读后“潸然泪下”的书,而是一本让人“泪如泉涌”的书。“十一”期间到新华书店买书,站着随手翻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两页,眼泪就涌上来了。从某种程度而言,流泪是奢侈的,因为泪水可以涤荡人心的许多杂质;又或许父母之爱是一种本能,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也是一种本能,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会让人心疼。而在后来从头至尾的阅读中,我确实都被这种心疼揪痛着。

  《妞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妞妞的父亲是个哲学家,母亲是个天真未泯的小女人。他们的婚姻虽有问题但感情新鲜别致。对于父母而言,妞妞无疑是一个天使,但这个天使来到人间十八个月后便被上帝召回。她徘徊在无可挽回的死亡的旅途上,却一路播洒欢笑。在此过程中,哲学家一直思考着生与死的重大问题,而小女人慢慢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母亲,三个人彼此依赖,彼此温暖,愈陷愈深……

  如果说死亡是人类必须面对的命题,那么妞妞则是很早就直面的。她既是无知的,又是代表灵性的。她泡沫般的短暂一生,似乎专为承受苦痛而来,她生命的序曲同时也意味着终结。但她始终兴致勃勃地“呀呀”学语、学步、学看世界,不曾计较生命的一寸寸逝去,而是以童心拥抱每一寸获得;哲学家是代表父性的,小女人是代表母性的,他们看世界、看待生与死的角度和方式都不相同,他们沉沦的姿势也全然不同。妞妞夭折后,哲学家与小女人选择了分手,但妞妞永远是他们生命中的至痛,永远停留在彼此的记忆里。

  每个生命都是偶然的,但这并不妨碍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有些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妞妞》一书没有那种呼天抢地的大悲大痛,它拉家常式地娓娓道来,不渲染,不溢美,它的苦与笑都是直击人心的,它对生命的尊重和爱让人肃然起敬。这不仅是一本不幸的父亲悼念他早夭爱女的书,更是一本颂扬生命,也缅怀和反省生命的书。本来很容易沾染的文人习气,因哲学的底子而显厚重;本来很容易出现的伤情、滥情,因情真意切和克制收敛的叙述方式而感人至深。

  沉浸在书里的那几天,每天洗完脸照镜子的时候,我都会格外认真地端详自己的眼睛。我开始原谅它的近视,原谅它的单眼皮,原谅它的不亮不清澈,而格外感恩父母给予自己一对完好无损的瞳孔,因为没有什么比阻碍我与世界自由的视觉接触更为可怕。我想象着妞妞那黄色的“猫眼”长着丑陋而可怖的肿瘤,正渐渐往眼睛外面长,吞噬光明,继而吞噬妞妞可爱的美丽的娇小的生命……

  十八个月,目睹一个生命从诞生到萎谢,经历悲剧的每一个幕次、每一处细节,体验大悲大喜。纵然那“喜”是卑微的、命运间歇性的赐予,也因此而尤显弥足珍贵。这出“将美撕毁给人看”的悲剧,自始至终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剧中人物无论是妞妞、还是身为哲学家的父亲(作者)、小女人的母亲(雨儿),甚至配角阿珍等等,都无限深情地投入,决不懈怠其中任何一个细微处,哪怕如芥豆之微。虽哭笑不由人,但都全力以赴……

  从前读陆幼青的《死亡日记》,读陶金的夫人追忆、悼念丈夫的书,都远远不可能有这样的震撼。比起《妞妞》,前两者多少是造作的——尽管这样说是对亡者的亵渎,请原谅我无意中的不敬。

上一篇:《妞妞》读后感范文下一篇:妞妞读后感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