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山的导游词

2020-09-02实用文

海棠山的导游词

  海棠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典范。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海棠山的导游词,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海棠山的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朋友 :

  大家好!对于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家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我是导游员 XX,很高兴陪同大家一起游览海棠山,愿意竭诚地为大家服务。阜新海棠山,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城西南22.5千米处的大板乡境内,是东北三大名山之一医巫间山之余脉。它东西长 4.8千米,南北宽 3千米,主峰海拔715.4米。阜新海棠山,不仅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是藏传佛教黄教教派的艺术名山。人们称赞山中的奇松怪石可与黄山相媲美,山中的摩崖造像是 "中国东方藏传佛教中心"惟一幸存的珍贵文物群。相信朋友们到此一游,定会不虚此行。

  根据景区的资源分布及其特征,我们将其划分为5个景区。它们是摩崖造像景区、松韵风涛景区、云落碧水景区、霞起青山 ;景区和峰峦迭峰景区。每个景区内又往往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珍贵的人文景观相互依托、相互映衬,使大家有 "一箭双雕”之感,这也正是阜新海棠山的独特魅力之所在。请朋友们在下面的游览实践中,进一步地去理解和体会。

  现在,我们首先来到阜新海棠山的山门。不知您是否注意到“山门的整体构造是一个 "佛"字。这里还有一副醒目的对联:普安寺佛光普照接八方游客 ;阜新海棠山奇峰景秀迎四海宾朋。那么,此山为什么叫海棠山呢?海棠山是蒙古语"亥台音兀勒 "的音译之误。"亥台",蒙古语意"墙垛"(或"瞭望台"),“兀勒 "意为"山"。该名称源于清朝初期。1629年,蒙古兀良哈部之善巴,降于后金有功被封为镇国公,居住在国华乡后官营子。台山距官营子 9千米,自然成为镇国公府北边的一大天然屏障。因此称山为 "亥台音兀勒",即"亥台山"。"亥台山"用蒙语译音为 "海棠山",在文史资料中有明确记载。有人从山名的字面上误认为山上必有海棠花,实际山上一朵海棠花也没有。山门正中横柱上,镶嵌着溥杰亲笔题词"海棠山普安寺"。

  我们进入山门后第一个景点便是普安寺。普安寺,俗称大喇嘛洞,是阜新地区第二大寺庙(最大寺庙瑞应寺 ),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建国前夕,历经 270余年,有六代五位活佛相传。他们多次赴京规见清朝皇帝,讨封号 ;并去西藏向班禅大师取经学法。由于清王朝倡导 "黄教",蒙古王公积极支持,所以普安寺不断扩建,历时百余年,终于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群。寺院建筑依山势布局,殿字楼阁精巧恢宏、壮观绚丽,寺内雕铸塑画及众多佛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烟火鼎盛时期,喇嘛多达1600多名,寺内经声朗朗、终日灯烛辉熄。普安寺的一世活佛是蒙古人巴雅斯古朗。普安寺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蒙古语称措钦大殿。大殿正中门上挂着道光皇帝御笔亲赐的有满蒙藏汉4种文字的匾额。大雄宝殿的结构与西藏布达拉宫相似。殿内供奉有13面千手千眼白伞盖佛母像和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塑像以及三世活佛像、大威德金刚等7尊密乘金刚佛塑像等,另外,还置有二世活佛和四世活佛的"舍利塔"、(大藏经)、(丹珠尔经)、(甘珠尔经)等圣物。大雄宝殿前台下为庭院,正北有法相僧院(萨尼特扎仓)大殿,西南有密乘僧院 (阿克巴扎仓),东北为时伦僧院(丁克花尔扎仓)等。除上述大型建筑外,还建有龙王庙、玛尼庙、关帝庙、舍利庙、玛泌护法寺、禅洞、白塔和活佛宫……可惜的是,这片宏大的古宗教建筑群,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遭到破坏,1976年被毁于一空 "游人对此,曾伤感地说:"何处去寻法铃声,只闻泉水响丁冬 !"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光辉照耀下,1995年修复了关帝庙、龙王庙,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复建措钦大殿,2002年10月竣工,2003年正式向游人开放。重新复建的大雄宝殿投资600万元人民币,建筑面积达968平方米,建筑风貌非常宏伟壮观,整个大雄宝殿用黄金6公斤,宝石1200块,是目前东北地区修复建设的最大一座藏传佛教庙宇。殿内复塑的高9.9米的大白伞盖佛母像是全国最大的室内雕塑佛造像之一。它们集中展示了普安寺民族宗教文化的动人风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迄今,慕名来此游览者络绎不绝。普安寺还培养出很多学识渊博的喇嘛,如写出历法的却杰巴力吉尼,精通蒙、汉、藏、满4种文字的玛拉哈格西,著名画师额尔顿扎卜、吉言仓等人。这座佛寺对祖国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朋友们,下面我们将沿着16华里的登山步道,来观赏阜新海棠山除了精美的寺院古建筑艺术之外的另外两大景观 :鬼斧神工的摩崖造像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阜新海棠山摩崖造像,堪称中国民间艺术杰作───"中国一绝"。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3年),章嘉活佛率其弟子来此传佛,同时在峻峭的奇峰怪石上雕刻佛像,至今己有 300多年。现在保存完好的石刻佛像共有 260余尊,最大的高达5米,最小的仅 30厘米。3米以上的造像有30多尊。在造像雕刻艺术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晚唐风格,采用了阳刻、阴刻、高浮雕和龛内浮雕等多种手法,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融汇外来艺术营养,创造了富有民间传统风格的摩崖造像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艺术百花园又增添了一束光芒耀眼的.新卉。其中,每一尊造像都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辉。这一造像群,是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

  朋友们,大家随我来,请大家在登山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下面,我们已经来到了佛雕造像群区。在岩石峭壁上,错落有致地雕刻着十尊摩崖造像。看眼前这幅关公造像,骑马持刀威风凛凛,在浮雕造像的上下左右还刻有满、藏两种文字的楹联并涂有彩绘,历经二、三百年不脱落不褪色,特别是雨后观赏尤为鲜艳。阜新海棠山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天设地造的奇景更是层出不穷。古松怪石千姿百态,山花碧草争奇斗艳,云海日出别有情趣……朝夕变化无穷,四季景观各异。大家请看:关公像前的石缝中生长着两株400余年的并立古松,它们形影相伴,刻刻不离,象十对孪生姊妹,故名 "姊妹松”。我们再往高处看,那里有一幅3.5米多高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雕像,他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结跏跌坐,两手持着甘露宝瓶。他是我国民间尊奉的大佛之一,为净土宗信奉的主佛,密教则称作 "甘露王"。佛经上说阿弥陀佛能接引信徒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又称之为 "接引佛"。(大无量寿经)中有载;遥远时代中,距镜光如来或燃灯古佛 53代时,曾有一位叫"世自在玉如来 "的出现世界上,二位国王在他的教示后,深发道心舍弃王位出家为僧,取戒名 "法藏",他决心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清净庄严的佛园乐土。世自在王如来把 210亿顷土地给予了他,他终于大彻大悟,实现了自己的宏愿,成为西天极乐世界的教主。在观赏了上面两幅造像后,我们又来到宗喀巴雕像前。这是又一尊颇有代表性的大佛造像。宗喀巴生于1357年,卒于1419年,原名罗桑扎巴,为青海省涅中县鲁沙尔镇 (今西宁塔尔寺所在地)人。"宗喀"是指青海湖以东涅水流域,藏族人为表示对他的尊敬,所以不呼其名,而称之为宗喀巴。他是宗教改革家、藏传佛教格鲁派 (即黄教)的创始人,在西藏佛教界享有很高声誉,被称为 "第二佛陀"。他生于元代末年官宦人家,父亲鲁布木格曾任元朝地方官达鲁花赤之职,母亲兴萨阿却。他兄弟姊妹 6人,他排行老四。他6岁时,曾受顿珠仁钦密法灌顶获密号顿悦多吉。 7岁从师于顿珠仁钦受沙弥戒,法名罗桑扎巴。在化隆夏琼寺依师学经,在良师教育指导下广学经论和密法。由于他的刻苦努力,为后来的藏文、密法和显教经论等方面的研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72年,在他 16岁时与其他僧人结伴到西藏求学深造。1373年至1374年在聂塘第瓦仅寺(极乐寺)专学"慈氏五论";而后又从师于萨迦派大师仁达瓦学习显教的几部重要论书。以后,在佛学诸多方面,都取得辉煌的成绩。1400到1409年是宗喀巴宗教改革的10年。他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制定戒轨,提倡遵守戒律,要求弟子僧侣严格遵守戒律,反对僧人追逐利禄、操纵权势和生活放荡不轨,鼓励少欲知足,清净自活。二、提出完整的振兴佛教理论,撰写出许多有关理论专著。1409年(明永乐七年),他在拉萨东25千米处的旺吉尔山旁主持修建了甘丹寺,是他和格鲁派弟子们常住的寺庙。 1416年,宗喀巴弟子嘉央却杰在拉萨西部修建哲蚌寺, 1418年又修建了色拉寺,从而成为黄教历史上的三大寺,闻名天下。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病逝于甘丹寺,享年63岁。

上一篇:《看日出》阅读练习及答案下一篇:海棠山导游词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