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目送读后感1
初中时,课文里就有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起初,是怀着那份对课文的任务式心态去读,更多的,也只是对于那些生僻词而咬文嚼字地费心注释,读了一遍又一遍,不过是味同嚼蜡。可是,随着年龄的一点点增长,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渐渐地,我似乎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朱自清与他父亲当时的影子,竟与如今我和父母之间的每一次离别都何其相似。于是,我渐渐喜欢上了这种无言的背影,无声的爱。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龙应台老师的文字。在她的笔下,我感受到的,是类似《背影》散文似的柔情,却又不仅仅是一份亲情的温暖可以简单概括的。她的文字如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我整片天空,让我的青春因有了亲情的陪伴而不再叛逆,不再迷茫。
看过龙应台文章的人大概都了解,她的文字风格大多是写她遇到的人或事,取其温暖可爱处写,黑暗和阴霾与她的文字是隔绝的。你能够透过她的文字,看到生活是平稳而美好的,感情是舒缓而沉静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今天,我要谈的,便是包含了七十三篇散文,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的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目送》。
龙应台于《目送》这本书里,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与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她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的封面所言:“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很喜欢书中的那篇名为“你来看此花时”的代序,她说,要想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因为只有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很巧,我也喜欢走路。每当读书累了,亦或是闲暇之余,与其窝在宿舍睡觉打游戏,我更喜欢的是,出门走路。值得叹息的是,那时的我,当遇到迎面走来三三两两的人在嬉笑聊天的情景时,总有些孤独的情愫涌上心头。
那时的我啊,大概是没有明白,两个人的旅行,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啊。两个人,未必比一个人不寂寞。为看风景而进行的走路,还是一个人更好,不是吗?
人生不过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旅行,旅途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与风景。从前,车,马,邮件都很慢,在慢下来的时光里,我们用心去感受每一份美丽,惊喜于每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可转眼现如今,社会满是喧嚣浮躁之气,在利益的诱因下,人们找到了一种记录美的快捷方式——相机。
不可否认,相机的确很便利,它可以将大自然中那一刹那的美丽定格在一张张照片里,供日后慢慢欣赏。可又如何知道,这样的美,却是失了灵魂的,这些尘封在记忆里的,终究会随着时间消散。因为啊,真正能看懂这世界的,不是那机器,而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悄悄地,放下手中的相机,它不过,是心的注解,眼的旁白罢了。
《目送》这本书里,最经典的那段话莫过于: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着儿子华安的离开,身为最爱他的母亲,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目送着父亲的离开,在距离炉门不过五米的地方,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每一次看似深情的目送背后,却是无法割舍的亲情与怅然若失般的留恋。
这本书里,作者的主题是生离死别。于是,在人生的大命题之下,龙应台的文字是伤感的,但这份伤感也渲染着温情的基调,并不是冷漠而生硬的。纵然以强硬的姿态插入人类的生命,她的描写也是温和的。生命的大悲凉,因她的文字,而染上了一层暖色。
目送读后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你不必追。"——题记
深浅不一的绿色封面,素描简画的母子背影,清晰方正的黑色标题,言简意赅的内容介绍,还有一个赫赫有名却让我感到无比亲切的名字——龙应台,这些构成了我对《目送》一书的第一印象。
曾经零零碎碎地阅读过龙应台的一些文章,却没有完整地看过她写的书。这次,我认认真真地品读完了《目送》一书,看到了许多不曾知晓的故事,感受到了许多不曾体会的情感。它教会了我如何对待情感,如何看待生死,如何面对这个无奇不有的世界。
《目送》一书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集,其中的七十二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简介上说,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整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除代序《你来看此花时》外,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漫山遍野茶树开花》。其中第一部分蕴含着亲情,友情,爱情等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却不曾被端倪的感情,以及一些我们看似微不足道却在作者笔下开出花来的动人故事。
第二部分,可以说是此书最核心也是作者倾注心血最多的部分。属于这一部分的主人公,是作者的父亲,一位历经了人间沧桑的父亲。这一部分的每一篇散文,无不记载着作者对父亲的难忘的记忆。从父亲患病到他病危,再到他的逝世,无不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生前的关爱和逝后的悲伤。每一篇散文,我感受到了作者些许的幽默,然而更多的是割心的伤痛和离别的无奈。尤其是《注视》一文,让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了外公逝世时的场景。我的妈妈又何尝不是和龙应台一样伤心却无奈地注视着自己父亲一动不动的躯体呢!我的外公又何尝不是和龙应台的父亲一样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苦难呢!庆幸的是,外公没有像龙爷爷那样为了战争,为了避难离开他的故乡,一刻也没有过!他一生一世都守护着他的故土,从不曾离开!
第三部分,在我看来,似乎是一个稍显多余的插入内容。这一部分减少了对作者自身情感故事的描写,增加了对映入作者眼帘的外部世界的描述。有关寻找杜鹃的经历,有关记叙杜甫的文章,有关说时间的,有关谈距离的,有关普通人的事迹,有关孟买人的境遇……虽然这些内容仿佛与第一,二部分截然不同,没有了对儿子的目送,没有了对父亲的注视,但是我们却不妨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社会,对事物,对他人的目送。目送时光的流逝,目送世事的变迁,目送不同国家不同人民的不同命运的变换。
当我看到作者龙应台的名字时感到亲切,或许不仅仅是因为曾经读过她的一些文章,我想,更是因为我们的祖籍都是湖南,我们都是身在异地的游子!她对儿子的目送让我想起了来上大学的时候爸爸妈妈对我的目送,她对父亲的目送让我想起了外公离开时妈妈对他的目送,而这些目送的目光中,都深深地烙着不舍与牵挂的痕迹。
湖南的山岭很多,每到春天,满山遍野的茶花争相开放,最常见的是白色和红色。外公最爱的是白山茶花,他说白色纯净漂亮。是啊,他的一生也正如白山茶一样,平平淡淡,却总在花开的时候散发着淡淡幽香。我想龙爷爷最爱的应该是红山茶花吧,激情洋溢,娇艳似火,就像当初那个十六岁远走他乡,为国争光的热血少年一样!
合上厚厚的书本,闭上微热的眼睛,打开记忆的匣子,我仿佛看到了家乡满山遍野的茶花,似乎闻到了扑鼻而来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