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数学教学计划集合五篇
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教学计划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43人,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状况和成绩来看,这些学生中上类生只占四分之一,中类生占二分之一,其余都是三类生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基本运算能力差,基本概念掌握不清,还由于年龄较小,贪玩,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本册的内容多,任务重,这些不利因素都给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我坚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有各位老师的帮助,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一定能顺利完成本期教学任务。
二、教学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简单的统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被2、5、3整除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七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及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在统计初步知识方面,在已学的基础上教学稍复杂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重难点分析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正确合理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第一单元
重点:1、初步学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 计表;
2、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1、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2、已知分组整理后每组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全部数据的平均数。
第二单元
重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1、表面积概念的建立,以及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每个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确定所求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
2、体积的概念的建立,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的问题,难以理解。
3、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两个概念后,部分中、差生会产生混淆。
第三单元
重点: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难点:1、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2、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
第四单元
重点: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难点: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约分与通分的方法,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有限小数的方法。
第五单元
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正确合理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四、目的要求
1、结合本册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以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方法措施
1、正确使用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原则、认真钻研教材、备学生、备教具精讲多练、抓关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意师生共同活动。
2、正确使用教具,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3、适当的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
4、加强辅导,做到课内外相结合,适当进行补缺补差,抓两头带中间,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5、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6、根据教学大纲,按照教材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写出实用的教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7、适当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数学教学计划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实例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2.根据特征总结出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特征,总结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做一个圆柱的?
生:先找一张长方形的纸,然后把它卷起来。再剪两个相同的圆做底面。
师:根据你制作的圆柱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师:如何制作圆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整理圆柱、圆锥的特征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小结:生活中圆柱、圆锥的物体很多,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要想设计出圆柱、圆锥的物体,首先要掌握它们的特征。
(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概括出圆锥的特征)
2、请同学们整理归纳。先说下本单元主要学习哪些内容?
3、师:拿出自己整理好的本单元的内容。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做以点评。
4、汇报点评:有的用图,有的画表格,有的做评论,有的装饰等。
师:根据这些同学的优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二次整理,把整理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要求简洁明了,完整还要注意书写。
生分组整理。
展示:
学生讲解,并做点评。比较得出哪个最好。老师用哪个小组的整理当板书。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课本76页练习.读题然后完成.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师:通过练习,你这节课有何收获?
《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说课稿
谈谈这节课最大的感受:创新、别出心裁。
胡老师真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脑袋,放手、大胆放手,让学生来执教,而我们刚才也领略了许文慧同学的风采,真是有其师必有其徒也。
下面我说说本节课,《圆柱和圆锥的复习》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方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知识的整理和疏导。
课前准备: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说教法学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及其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说一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复习。
开门见山,引出课题圆柱和圆锥,然后出示一张白纸让学生折无底的圆柱,从而引出圆柱的特征及体积。
接着回顾了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让学生对知识由直观现象到抽象概括,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本单元的内容,让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然后分小组汇报,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建构网络。这样,学生不但很好的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课本77页7、8、9题,是复习空间与图形的复习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不但更好的巩固了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而且使知识进一步升华。
最后老师补充本节课学生讲的不足的地方,让本节课的知识更加完整,课堂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