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风筝有感

2021-01-01实用文

读风筝有感

读风筝有感 1

  软磨硬缠得来《风筝》一书。读完,感慨颇多。

  人民日报韩松落说:一件好的叙事作品,要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故事;第二层,是情感、信念;第三层,是哲学观念。很多叙事作品,至少能做到第二层,也就是传递情感和信念。而能够触碰某种哲学观念的,则有可能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人们很容易会忘记作为载体的故事,却会牢牢记住作品所传达的观念。

  《风筝》一书,所传递的便是信念与人性激烈冲突的最终抉择。

  书中的人性,也着实让我感动。张旭东、赵简之,杜孝先他们本来是令人憎恶的国民党特务,可他们为了兄弟之情不计任何回报甚至用牺牲生命来保护“六哥”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憎恨不起来的;头号招牌的荷香,为了养育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敲掉了所有的金牙,那时候的她是善良而无私的。书中的人物不再是非黑即白。无论敌人,友人,坏人还是好人,都离不开一个“人”字。站在人性的角度去诠释立场、阶级、信仰,每一个人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但最能带给我理性思考的则是信念。它是哲学中试图探讨的深奥问题,是哲学意义上的观念设定:信念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是不是本质需求?信念在一个人成为“这个人”的过程中,当与人性相冲突的时候,信念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郑耀先是一个天才情报员,他正直,善良,对未来充满希翼,渴望“回家”(共产党的根据地),以至于在以记者身份回延安的时候,他真情流露。但他又充满野性,有着为了信仰奋不顾身的一面。特殊的工作,让他走上了危险的荒野。为了这份工作,他“此生隐姓埋名,烂入泥沙”。

  他把属于自己的角色扮演的很成功,不管是言谈举止、生活习惯、为人处世,还是在权力博弈等方面,都给自己打上了环境赋予的独特烙印。因为“扮演”太成功了,以至于他的联络员被假象迷惑,根据地的战友也对他恨之入骨。随着唯一联络人也是唯一能证明他身份的老陆的牺牲,他和组织联系切断了,更重要的是,他处在一个人性的路口,失去约束,失去牵绊,善恶的选择从此全部交于他。旁证已死,自证有险,他只好走上“心证”之路,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做什么,为什么而做,在假面生涯之外,时刻捂着一心,让它永不变色。

  作为书名的“风筝”,也是郑耀先的代号,具有强烈的象征意思。牵系风筝的,只有细细的一条线,一旦这条线挣断,风筝就会“挣扎在茫茫险恶的空中,随时会跌落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但在风筝线断开之后,郑耀先已经有了一条心灵上的绳索,这条绳索给了他方向、希望、未来和光明。

  这才是这个故事的价值所在。它在特殊时代的正邪博弈背景中,加上了这样一条线,这样一个观念上的追求。紧张的故事,生动的人物,都在为这条线服务。而当我们一想起这个故事, 想起郑耀先那满载故事的脸,都会想起蓝天下一只高飞的风筝,它悠游自在,不为乌云和风暴所扰。

  因为,牵系着它的,是一根牢不可破的信念之线,是一个人性最本质的需求。

读风筝有感 2

  风筝,交织而成,也在交织中实现本身的价值。在冗杂世界里的 纷繁,交织着一切事物的美好与支离破碎的情愫,想留住,也想挽救,得与失,皆在追风筝的人手中的那根线……

  1、《追风筝的人》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富家公子与同他的仆人哈桑之 间的故事。为了能够弥合横越在父子之间的鸿沟,也为了能够博得来自父亲全部的爱,阿米尔不惜背叛对自己百依百顺哈桑,导致哈桑一家从此远走他乡,但是阿米尔没有想到,自己背叛的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背叛的代价是从此的阴阳相隔,空留遗憾。

  2、或许是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过于坎坷;也或许是这本书揭露了太多 人性背后的黑暗;更或许是这本书恰巧击中了我内心共鸣的最强音,我难以用一种平静的心态、一种享受的角度去感受这本书所谓的文学精彩,而是执着在阿米尔和哈桑这种有爱与背叛交织的感情主轴中,在功利的世界里,一位平日里对自己百依百顺带兄弟不及眼前短暂的得失,这是一种悲哀的思维,也是一种悲哀的人生。执着于追求得与失的人,对于在眼前短暂的得到,是一种对未来的失去,利益熏心地将自己推入地狱。

  得与失,似乎没有一个很固定的答案,就如同一个没有固定砝码 的天平。我无从评论他人对于追求得与失的对错,对于得与失的评判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成功亦或失败,都不是评判得与失的唯一标准。在阿米尔眼里,可以从此得到父亲的关注和疼爱便是成功,也是得到,但是他付出的是对友情的背叛,是对于自我底线的突破,不是计较他在于对父亲宠爱的追求,而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一种错误的过程。

  3、在现实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节奏唱响对功利的追求,个人的底线 与利益的追求就如同天平一般眼见失衡,过度的计较在名利上的得与失,而忽视在在道德底线上的操守,在没有个人底线的世界里,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都是脆弱得不堪一击。读书笔记.风雨冲刷过后,没有人能记得曾经背信弃义的面具下一张流泪的眼睛。花起花落,让人印象深刻的并非一己功名,但遗留千史的一定是骂名,太多的是与非,对与错让我们的身心过于疲惫,放心对心中的执念,换个角度,平静的面对得与失,坐看云卷云舒、风起风落。哈桑守候着最初的阿米尔,他不后悔自己的付出,他诠释着一个平凡人对于自己的忠诚,他不曾后悔也不会埋怨什么。

读风筝有感 3

  暑假买了一批书以供阅读,可惜大多都只看了一半就放下了,唯独这本《追风筝的人》,我从头至尾读完了。

  我要说这并不是一本拿到就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在刚开始读的时候会被陌生的人名和地名弄的晕头转向,要是心有一点浮躁可能就读不下去。事实就是这样:在一个雨天,被清凉的雨水带走了所有浮躁的我才拿起这本手边的,在之前只草草翻了几页就放下的书,静静读了下去。

  怀着对故事情节的期待,夹杂着对主人公的哀怨和对仆人哈桑以及像他一样的奴隶们的同情,我读了下去。

  正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也是故事的转折点——全喀布尔的风筝比赛以及之后的故事。这本该是个高兴的日子,他们赢了!成功的一霎那阿米尔的父亲也站起来欢呼,也“终于以我为荣”了。但也就是这天,这美好的就像童话故事结局的一天,阿米尔因为他的懦弱和逃避使哈桑遭受了巨大的不幸,更让自己背上了巨大的负罪感。

  这篇小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耐人寻味的历史。阿米尔在那之后所受的煎熬却是让我深深爱上这本书的原因,毕竟这种做错事以后的愧疚和心底的那份不安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吧,作者把这样的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不住惋惜和悲哀的同时也产生强烈的共鸣。

  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一个读者,一个置身事外却又能看清全局的人。我是多么希望在有些时刻,阿米尔能挺身而出。在事情发生过后,我又多想他能做些什么去补救。可是一切恰巧相反,他没有站出来,他做的每件事和说的每句话都将裂缝越撕越大。但这又何尝不是在现实生活,我们作为当事人时的做法呢。可我们不知道这样做有多愚蠢,会带来什么样的结局。

  但生活就是如此,从来不缺少悲剧。总是在犹豫不决间失去了勇敢的机会,而犯错过后的补救就更显得艰难。我也经常会犯一些错误亦或是没有做好该做的而感到愧疚。虽然过后可能会有挽回或弥补的机会,但都因为一些莫名的原因(想想大多都是因为内疚而产生的畏惧),我不能很好的抓住它们。

  可那是从前的我了。现在我不会像以前那样得过且过,奢望时间来冲淡这种负罪感。因为通过这本书我知道,正如拉辛汗所说的“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也愿意相信有这样一条路。但这条路绝不平坦,甚至有些人压根就不想踏上这条路。因为踏上它不仅意味着你能解开心中的郁结,更表明了你要面对过去有些你不是太想面对的东西,并且以接受它为前提。

  我想,当阿米尔得知哈桑——一个卑微的哈拉扎人,竟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心里绝不平静。他反复挣扎,甚至想要退缩,他愤怒下隐藏着深深的悲伤可他还是要面对这个现实。最后他决定了,毅然决然的踏上了这条路,这条救赎的路。这次他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月里的种种不易:命运安排的宿敌,甚至死亡的威胁。但他最后成功了,在他追风筝的那一刻,在他喊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时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心灵得到了解放,沉积多年的一切烟消云散。他成功了!

  我想自己是否也该踏上这样一条心灵救赎的路。去追属于自己的那只风筝,去获得自己的那份幸福。让生活不再被遗憾羁绊,无论代价几何,“但我不在乎”。

  我追。

上一篇:读古希腊神话有感400字(通用7篇)下一篇:开学老师对学生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