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范文(通用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范文(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1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2
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会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三、教学准备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图片、部分送别的诗句
说教法与学法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引言揭题,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他们动人的友谊。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3、点出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听到“春”字,请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我们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为“烟花三月”。注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自主感悟,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述:在这美好的季节,两个好朋友要分别了,心情有点
?板书(伤感)理解“饯行”(设酒送别,借酒作诗,符合诗人的身份)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让学生读课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干什么?(仰望……、远眺……)活动的主题是送别,为什么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请学生用“因为……所以……”连贯说一说当时的情景。相机板书:依依惜别。他们无心欣赏景物,此时此刻,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该走的还是要走,该说的还是要说。)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话别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到他们情深似海。板书“敬仰”
帮助学生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相机板书:永世不绝。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师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学生读)
讨论“凝视”的意思,能不能换成看?凝视的背后还包涵着什么?(凝视远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见证。)讨论还有什么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时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指名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注重理解“广陵”、“故人”、“烟花”、“西辞”等词。简要介绍黄鹤楼。到文中有关诗句意思。了解“文包诗”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的惆怅心情。
三、内化积累、拓展延伸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