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是幼儿园有效教研的关键

2019-03-14策划书

  改进教研活动的组织,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是我们的追求。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设问的回答来讨论教研活动的策划问题。

(一)怎样的教研活动才算有效?——关于目标的讨论

  有效性是组织策划教研活动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反映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应该是:

  1、针对性。老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如果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没有这样的意图与愿望的话,这次教研活动就如同一场戏。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两层涵义:一是对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求的针对性。针对性的把握恰恰反映了组织者的水平。所以,每一次有质量的教研活动必然要有清醒的背景分析和明确的活动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教研活动是老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而“蹬阶”的关键是研究活动后形成的帮助老师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如果活动中大家或人云亦云,或激烈争辩,但没有形成明确共识的话,明天的教学就还会是“原来的星星”和“原来的月亮”。当然这种共识并不仅指需要大家共同接受的结论,可能很多时候它会呈现为大家对多种行为的具体分析。

  3、渐进深入的阶段连续性。要达到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教研活动必然是坚持对某一专题的持续研究。这种阶段性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是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它可以是大主题下的小专题的深入“剥笋”,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4、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研活动的目标达成并不象“走路”。它没有明确的起点与终点。它的达成常常是真实参与的积累后的无形提升,而且不同老师的目标达成要比学生学习更具分化性。所以教研活动中不必采用及时评价来观察老师的进步,而要鼓励大家真实投入,要相信大家对过程的真实投入就必然会有真实回报。

  5、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上办法不少,但却难以道出其中的所以然。而如果能够道出其所以然,那教学行为的改进就会有稳定的理念支撑,教学行为的传播与推广才会有相应的支持。所以,教研活动的水平与质量常常反映在理论能否很好地与实践结合,能否帮助老师形成基于实践的理论。

  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我们的理想。但说说容易做做难。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个方向,坚持这样的追求,让老师真实地喜欢教研活动并不困难。

(二)如何实现“有效性”的目的?——关于形式的讨论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所以在讨论教研活动形式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些活动形式所对应的活动目的。

  1、以观念更新为目的的有组织的理论学习

  建立“大师训”的概念。不要孤立地区分教研与培训。特别是在学校层面,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两者在形式与侧重上略有差异而已。

  校本培训的本质并非“场所的转移”,而应是“机制的创新”。它要改变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的现状,改变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的角色。学校要从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改进教师参与方式上下功夫,切忌将校本培训变为新的强制性学习。

  2、以落实教学常规为任务的教学过程改进

  对于学校来说,教学过程管理是教研工作的基础,落实教学常规是教研工作的前提。如何完善学校面向教师与教研组的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管理、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作业管理、实验与实践活动管理、考试与评价管理等,都是十分具体且极具业务性的工作,切不可简单地以刚性的制度替代研究、切不可以纯粹意义的评价替代指导。实际上,我们过去也开展类似工作,但问题是以事务性的工作方式来完成这些业务性的工作,从而导致教学过程的“走形”。

  3、以提高教学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分析(课例研究)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研的重点。随着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教学研究组织策划的加强,课堂教学分析这种教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最常态的是一般的课例研究,有些课例研究从“连续”“滚动”开展上衍生,像上海的“三阶段两反思”以及朴素的“二度教研”等;有些课例研究以对比为手段,像“同课异构”等;有些课例研究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呈现方式上变化,像现场观摩、视频转播、片断组合、说课演课等;有些课例研究从不同课型或研讨主题上体现特点;也有些课例研究采用微格技术,或时间单元分析,或动作单元分析。这些研究主要还是围绕着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来展开的。

  4、以解决教学实际的困难为目的的实践反思与探索(案例研究)

  不过,当研究的着眼点集中到某一教学困难的针对性解决时,教研活动的型态又有新的线索。那就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改进。我们认为,教师的反思精神与反思能力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部分,善于发现困难与问题,善于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口,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成功,善于通过尝试解决问题等都是教师职业行为的重要方面。所以,以教育教学实践为素材,以叙事研究为主要方法的案例反思成为教师教研的重要方式。与案例研究相区别的是传统的研究论文。论文往往是以演绎为思维方法的议论文,而案例往往是以归纳为思维方法的记叙文。

  5、系统化地研究解决教学困难的课题研究(行动研究)

  当我们对教学实践中的困难,采用系统的、有组织和计划的研究策略时,教研活动呈现为课题式的行动研究。它将是围绕某一专题的阶段研究,并包括多种形式的组合和群体的协作。当然,我们要防止课题研究的过度泛化,对于普通老师来说,并不具备严格意义的课题的研究条件。而当我们对某一专题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思路后,可以采取有计划的研究行动。否则的话,课题研究并不成立,充其量是课题研究的前期探索。

  6、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共享为目的的资源建设

  学校教学研究必须坚持“合作性”的原则。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促进学习团队形成。象集体备课也可属资源建设的范畴。有些学校已经在降低学生学业成绩对教师评价的影响权重,而加大对教师参与合作性教研活动的评价和导向,甚至将教师在集体教研中的贡献半定量地应用到教师评价中,以改变当前教师间“竞争有余,合作不够”的不良风气。当然资源建设还包括学校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资源、教学设计等多方面的建设。从学校看,关键要构架一个平台。

  7、促进观点与经验的交流、共享和碰撞的教学沙龙

  从静态合作的资源建设到动态合作的教学沙龙。教师之间能否就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和交流是体现学校学习氛围的重要指标。教学沙龙的主题可以很集中,也可以相对松散。譬如关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反思,老师们把平时布置的作业拿出来进行实例点评,哪些作业的目的性是明确的?哪些作业能促使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以致用的?哪些作业是低水平重复的?哪些作业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作业与低效作业的区别体现在哪里?作业设计的要求是什么?实际上,联系教学实际的,关于某一共性问题的反思与解决是老师们最需要的。

  8、以竞赛比武的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合作与竞争是辩证的。在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适当地引入竞争是必要的,关键是竞争应该怎样关注过程。在今天看来,竞赛比武并不是一件新事物,它包括课堂教学评比、说课比赛、论文评比等传统项目,也包括近来出现的现场命题比赛、教学案例评比、课例评点的评比等新形式。我们应该重视在项目设置与评价导向上的创新与调整,要把对教师教学的倡导反映到评价中,以引导教师的学习,特别要倡导老师做自己可能做和应该做的研究,而不是为了追求包装与虚假的水平。

  教研活动的形式将是不断改进创新的。即便有些形式老了,但老形式也可以新做;尽管有些形式是新的,但如果不注意激励效能将会自然衰减的规律,而忽视及时改进的话,新形式也会很快蜕变。所以形式的核心在于其组织的策略。

上一篇: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策划下一篇:幼儿园防火演习工作策划